三分法构图让画面呼吸更顺畅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照片看起来像被硬塞进画框?试试将画面横竖各分三等份,形成九宫格,把主体放在交叉点上——比如拍落日时,把太阳卡在右上格,留出左侧天空的渐变云霞,某次在湖边拍天鹅,刻意将其颈部弯曲处对准左下交点,水面倒影自然延伸到右侧,观众视线会自动在画面上循环游走,这种留白不是偷懒,而是给视觉留出散步的小路。
引导线构图牵着观众眼睛去旅行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铁轨、河流、甚至超市货架的透视线条,都能变成天然的视觉导游,曾见新手举着相机抱怨:"明明路牌是主体,怎么拍出来像背景?"其实只要蹲低些,让柏油路上的斑马线斜向延伸至路牌,线条就成了隐形的箭头,就像用筷子夹菜,引导线稳稳地把观众目光送到主体嘴边,注意线条的起终点要形成闭环,否则就像断头路让人出戏。
框架式构图给世界装上画框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老房子的拱门、梧桐树的枝桠,都能变成免费的相框,去年在古镇拍茶肆,特意等到午后阳光把雕花窗棂的影子投在墙上,让端茶的老板恰好走在光影框里,这招如同用双手比划取景框,强迫症般把杂乱挡在外面,但别框得太死——留些缝隙让背景若隐若现,就像半开的门缝透出的微光,反而勾起窥探欲。
对称构图把秩序感焊进画面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遇到完全对称的建筑该怎么拍?站正中间!但死板的对称会像证件照般无趣,尝试在倒影拍摄时故意让实景占三分之二,水面倒影占三分之一,形成不对称的平衡,就像端汤时拇指用力其他手指辅助,看似平稳实则暗藏力道,雨天拍橱窗时发现,故意让真实商品与玻璃反光的行人重叠,严谨对称里突然跳脱出生活气。
负空间构图让孤独成为主角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大面积的空白是不是浪费?当拍雪地里单只飞鸟时,留白反而成了最贵的颜料,有次在美术馆拍雕塑,故意让人物只占左下角十分之一,其余留給灰白墙面,观众第一眼会觉得"空",但随即会注意到墙面细微的颗粒感,以及雕塑衣褶投射的淡影,这就像吃寿司时米饭的微酸,看似配角实则定调,负空间不是真空,要保留细微质感当背景音。


 ForestBreezeJoy
 ForestBreezeJoy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