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需要掌握基础器材操作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举起相机就按快门,结果发现照片不是过曝就是模糊,相机不是智能手机,它需要你主动控制,比如手动模式下,光圈就像水龙头——开得越大(f/2.8),单位时间进光量越多,但景深会变浅,拍人像时背景容易虚化;而调到f/11就像拧紧龙头,画面整体更清晰,适合风光,上周帮朋友拍宠物,用f/1.8光圈导致狗鼻子清楚眼睛却虚了,这就是没吃透参数的代价。
摄影要理解光线特性
中午拍的照片总像证件照?因为顶光会在眼窝投下阴影,就像往碗里倒满水——光线越垂直,容器(被摄物)的凹陷处越暗,有次拍街头早点摊,清晨45°侧光让蒸笼的热气形成金色烟霞,而正午再去时,同样的场景却像被晒蔫的青菜,学会观察光的硬度(阴天柔光适合拍婴儿)和方向(逆光勾勒发丝轮廓),比买昂贵镜头更见效。
摄影必须训练构图思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游客照总显得杂乱?因为人眼会自动聚焦,而相机只会忠实记录所有元素,三分法不是铁律但像炒菜放盐——没有不行,多了又死板,在古镇拍茶馆时,我把茶壶放在右下交叉点,但故意让背景晾晒的蓝布侵入左上角,形成色彩对冲,引导线(屋檐/河流)是隐形的箭头,而负空间(留白)能让主体呼吸。
摄影要培养后期处理意识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直出党常说"真实最重要",但胶片时代暗房师傅就是最早的修图师,raw格式像生鱼片,jpeg则是罐头——前者给你调味空间,调色时高光压暗如同给反光的额头扑粉,阴影提亮好比掀开盖住细节的黑布,上周修图时把蓝天拉出层次,朋友惊呼"你换了天空?"其实数据本来就在那里,后期不过是把隐藏的真相挖出来。
摄影得学会预判瞬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孩子总错过表情?相机反应速度再快也赶不上神经突触,拍篮球赛时,我提前对准篮筐而非追着球跑——因为扣篮前会有助跑屈膝的"预备动作",就像煮饺子要听沸腾声预判溢锅,摄影师要读肢体语言,雨天拍情侣撑伞,在她们相视而笑的0.5秒前按下快门,才能抓到嘴角刚扬起的甜度峰值。


 浅梦悄然绽放
 浅梦悄然绽放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