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用光影塑造画面层次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清晨五点的黄山云海,阳光穿透雾气形成丁达尔效应时,我总会把相机调到点测光模式,很多初学者疑惑为什么同样的场景,自己拍出来总像蒙了层灰布?关键在于控制光比——用曝光补偿压暗前景,保留高光细节后,通过后期提亮阴影,就像炒菜掌握火候,过曝的高光如同烧焦的锅底,永远救不回来。
构图时怎样平衡主体与环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去年在徽州拍摄马头墙时,发现取景器里总出现电线杆干扰,后来我绕着建筑转了四圈,最终用35mm镜头贴近右侧墙壁,利用透视变形让建筑线条自然引导视线,这就像在嘈杂的菜市场聊天,要学会用身体角度挡住干扰物,三分法不是铁律,当背景过于杂乱时,试试用前景框架式构图。
弱光环境下如何保证画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在福建土楼拍摄夜宴场景时,ISO调到6400依然出现噪点,这时别急着开闪光灯,先找稳固的支点,用反光板预升配合两秒延时拍摄,有次我把相机架在米缸上,用村民的铜盆反光补光,效果比补光灯更自然,高感不是洪水猛兽,适当的颗粒感反而能增加胶片质感,就像手工馒头比机器馒头多了呼吸感。
拍摄人物时怎样避免僵硬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给侗族老人拍照时,发现他们一见镜头就绷直后背,后来我改用70-200mm长焦,站在十米外假装调试设备,等他们重新开始编竹筐时连拍,好的肖像要有"偷拍感",就像你突然喊朋友名字时他回头的瞬间,如果必须摆拍,可以让人物做连贯动作——比如递茶碗到嘴边的过程,比端坐的姿势生动十倍。
后期处理如何把握分寸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修图就像给姑娘化妆,最怕粉底厚得能刮下来,有张窑洞婚礼的照片,原片色温偏黄,但我只把阴影部分的洋红降低5%,保留油灯的自然暖调,过度锐化会让照片像标本,适当保留噪点反而有温度,记住显示器校准的重要性——在偏色的屏幕上调色,就像戴着墨镜选口红。


 Smart聪慧星
 Smart聪慧星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