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圈如何控制画面虚实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拧动镜头上的光圈环时,就像调节水龙头的阀门——f/1.8时水流汹涌,背景融化成一锅奶油汤;f/16时水流细若游丝,连远处电线杆上的锈迹都清晰可辨,许多新手常困惑为何拍人像总带着杂乱的背景?试试把f值调到数字最小的那一档,你会发现模特的发丝和背景的树影突然有了空间对话,不过要注意,当阳光直射时开大光圈,照片可能会像被漂白剂泡过,这时就需要在快门速度上找补回来。
快门速度是时间的剪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1/4000秒能凝固蜂鸟振翅的瞬间,而30秒会让车灯化作流淌的熔岩,上周有个学员抱怨拍孩子总是糊片,我让他把快门调到1/500秒,结果连孩子踢飞的沙粒都定格成了琥珀里的标本,但慢门拍摄时有个反常识的现象:三脚架越重反而越容易抖,因为地面传导的震动会通过金属脚管放大,这时候不妨试试"反手持"——右手握紧脚架云台,左肘抵住胸口形成人体减震器。
ISO像会撒谎的放大镜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提高ISO确实能让昏暗的演唱会现场变明亮,但画面同时会爬上细密的"蚂蚁军团"(噪点),有次在古镇拍晨雾,ISO调到3200后,本应柔和的瓦片纹理竟然变成了电视雪花屏,现代相机有个狡猾的设定:自动ISO常会偷偷推到极限值,建议手动设置时记住这个临界点——全画幅相机ISO6400以下,半画幅最好控制在3200以内,就像煮汤时撒盐,后期降噪软件再厉害,也救不回已经腌过头的食材。
白平衡是光线的翻译官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荧光灯下拍的白衬衫总泛着病态蓝?相机的自动白平衡有时比直男挑口红还不可靠,在婚礼现场见过摄影师用妙招:先对着餐巾纸拍张RAW格式,后期拖动色温滑块时,就像给不同口味的咖啡加奶精——5500K时吊灯是温暖的蜂蜜色,调到3000K突然就变成了清冷的月光,有个容易忽略的细节:晨昏时刻用阴天白平衡模式,能把朝霞的粉金色翻译得更浓烈,就像给光线加了层枫糖浆。
对焦模式是猎人的瞄准镜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单次对焦(AF-S)适合拍静物,就像用绣花针穿线;连续对焦(AF-C)追踪跑动的宠物时,则像用渔网捞活鱼,最近帮朋友拍篮球赛,发现对焦点总黏在前排观众头上,后来改用"动态区域AF",把9个对焦点编成侦察小队,相机终于学会预判球员的起跳轨迹,不过当拍摄玻璃后的水族箱时,手动对焦反而更靠谱——自动对焦常会被反光骗得来回拉风箱,就像迷路的蜜蜂反复撞窗。


 Fun欢乐派
 Fun欢乐派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