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捕捉梅花枝干的线条韵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许多获奖作品里,梅枝的虬曲盘错总让人过目难忘,但新手常犯的错误是直接怼着树干拍特写,结果画面变成一团乱麻,试着退后三步,用70mm以上焦段压缩空间,你会发现枝干的走向突然有了节奏——就像小提琴的弓弦轨迹,看似随意实则暗含章法,去年冬季在苏州香雪海,我蹲守了二十分钟才等到阳光斜切过树干的刹那,深褐色的老枝在逆光中浮现出金属光泽,用f/4光圈虚化远景后,枝头两点红梅恰好成为视觉锚点。
控制雪中梅花的曝光陷阱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"白雪红梅"的经典组合藏着最刁钻的曝光难题,相机测光系统见到大面积雪地会自动压暗画面,导致梅花变成黑疙瘩,有个土办法:抓把雪攥成团放在掌心,用点测光对准雪球加1.5档曝光补偿,去年在黄山拍摄时,我特意带了张灰卡,却发现梅林里的积雪带着蓝调阴影,最终改用RAW格式保留细节,后期单独提亮花瓣的洋红色通道,这才还原出雪粒晶莹的质感。
雾凇天气下的色彩博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零下十度的清晨,梅枝裹着冰壳的模样固然惊艳,但白茫茫的雾气会让照片像褪了色,这时候就该翻出你常年吃灰的偏振镜了!旋转镜片到60度左右,不仅能压暗天空凸显冰晶的棱角,还能让花蕊的鹅黄色破雾而出,记得关闭自动白平衡,手动调到4800K,否则相机会误判环境偏蓝,南京梅花山的获奖摄影师老周有个绝招:在背包侧袋塞半瓶温水,镜头起雾时快速擦拭,比哈气靠谱得多。
用长焦镜头提炼抽象意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所有人都挤在树下仰拍时,不妨试试200mm镜头带来的切割式构图,选取梅枝与白墙的夹角,等待穿堂风掠过的一瞬,花瓣飘落的轨迹会自然形成虚线,去年杭州超山那组金奖作品,其实是摄影师趴在茶室二楼,透过窗棂拍下的框景,窗纸的米黄与梅花的绛红形成撞色,焦外还有半幅未干的书法——这种"欲说还休"的含蓄,比直白的特写更符合东方美学,好照片有时需要违背常理:阴天反而比晴天更适合表现梅的孤傲,就像水墨画不需要太多色彩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