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师培训教学视频讲解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相机曝光三要素如何协同工作
很多人刚拿到相机时,面对光圈、快门、ISO这三个参数会手忙脚乱,为什么明明调大了光圈,画面却还是太暗?其实这三者就像水龙头的三个开关:光圈控制水流粗细(进光量),快门决定开多久(曝光时间),而ISO则是给水加压(感光度),假设你想在傍晚拍奔跑的宠物,用大光圈(f/2.8)确实能增加进光,但如果快门速度跟不上(比如1/30秒),画面就会模糊,这时候就需要提高ISO到1600,但要注意噪点就像加压后的水花——过高的ISO会让照片出现颗粒感。
构图中的视觉引导线藏在哪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:明明拍的是壮丽的山景,成片却显得杂乱无章?试试寻找环境中的"隐形箭头",公路的延伸线、河流的曲线、甚至树枝的走向,都是天然的视觉导游,去年在青岛拍栈桥时,我发现退潮后沙滩上的波纹形成了指向灯塔的放射线,把主体放在这些线条交汇处,观众的视线就会被自然引导,对角线构图比横平竖直更有动感,就像斜着切开的蛋糕总比方正摆放的更有食欲。
人像摄影如何避免"死白脸"
正午阳光下拍人像最容易翻车——模特的额头反光得像灯泡,眼窝却黑得像山洞,这时候与其拼命修图,不如学学老电影的打光技巧,找片树荫当天然柔光箱,或是用半透明购物袋套在闪光灯上(别笑,真的管用),有次在颐和园给游客拍照,我让他们背对太阳站立,自己用反光板把地面反射的光打到脸上,这样既保留了蓝天背景的层次,又让皮肤透着自然的红润,比美颜软件的假白真实十倍。
后期调色不是滤镜堆叠大赛
见过太多人把饱和度拉到100%还嫌不够鲜艳,活像把辣椒酱挤进蜂蜜罐,真正的调色应该像煲汤——先确定基础味道(白平衡),再慢慢加料,处理城市夜景时,我会先校准色温至4500K左右消除路灯的橙黄污染,再用HSL工具单独加强霓虹灯的洋红色,阴影加点青蓝能增强空间感,高光掺些橙黄可模拟胶片质感,就像化妆要突出一个重点,照片里最亮的颜色最好不要超过三种。
(全文共628字)


 Fun欢乐派
 Fun欢乐派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