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机基础知识决定拍摄下限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刚摸相机时总被光圈快门绕晕?这就像学骑自行车先得知道踏板和车把的关系,某次拍夜景发现照片全是噪点,翻书才明白ISO过高会放大传感器缺陷,建议新手用AV档优先练习光圈控制,观察f/1.8和f/8拍同一朵月季,背景虚化程度天差地别,有个矛盾很有趣:都说小光圈画质好,但衍射现象会让f/16以上的照片发软——这提醒我们参数没有绝对正确。
构图法则要学更要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三分法就像炒菜的盐,用多了反而乏味,在青岛拍栈桥时,刻意把灯塔怼在画面正中央,配合对称的浪花竟比教科书式构图更有张力,但别急着否定黄金分割,拍人像时把眼睛放在交叉点确实更抓人,建议带着"为什么这个机位舒服"的疑问看大师作品,比死记硬背网格线有用得多。
后期处理是数码暗房必修课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有人把RAW格式当JPEG直出用,这好比带着跑车去菜市场遛弯,修图不是造假,就像暗房时代大师也会调整显影时间,调色时容易陷入"饱和度战争",有次把晚霞调成荧光粉被朋友嘲笑像儿童贴纸,记住白平衡滑块往左偏冷调时,要同步观察云层细节是否结块——参数联动才是关键。
审美积累比设备升级更重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拿着万元镜头拍出手机感的案例太多了,这就像用顶级厨具煮泡面,建议每天分析10张不同风格照片,注意布列松的"决定性瞬间"和杉本博司的长时间曝光本质都是对时间的把控,有次在菜市场发现鱼摊的塑料盆反光特别美,这种观察力比换镜头实在,多问自己:如果只能用50mm定焦,怎么拍出这个场景的故事?
实战项目比碎片学习有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看过三十本教程不如完成"365天拍摄计划",尝试用同一颗镜头拍完整个月亮周期,会发现焦距不够时可以用前景嫁接,有组照片专门记录咖啡馆窗户的光影变化,强迫自己找角度反而突破瓶颈,遇到瓶颈期很正常,就像健身平台期,这时候回头翻看三个月前的废片,进步反而看得更清楚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