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博主需要掌握基础技术参数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样的场景,别人拍得通透干净,你的照片却总像蒙了层雾?关键在于对光圈、快门、ISO的精准控制,比如拍摄流动的溪水时,若想呈现丝绸质感,必须将快门速度降至1/15秒以下,同时用三脚架防抖,但新手常犯的错误是只调快门却忽略光圈补偿,导致画面过曝,这就像煮汤时只顾猛火却忘了调咸淡——技术参数必须协同作战。
摄影博主得建立视觉叙事逻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九宫格构图法谁都会用,但真正的好照片会让视线自然流动,去年在古镇拍茶馆时,我故意把冒着热气的茶壶放在右下交叉点,而老茶客的眼神看向左上角的窗户,观众会不自觉顺着这个"Z"字形路径读图,这类似于说书人埋包袱的技巧:画面元素要像章节一样,引导观众层层深入,你是否有过这种体验?看到某张照片时,视线总被无形的手牵着走。
摄影博主应培养场景预判能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街头摄影最考验"等"的功夫,在东京新宿站拍通勤人群时,我提前半小时就蹲守在玻璃天桥下,直到穿红衣的女士与广告牌灯箱颜色呼应时才按下快门,这种预判就像钓鱼,要知道鱼群何时经过,更要清楚什么饵料最诱人,很多失败作品的问题在于,摄影师总在事件发生后才举起相机,拍到的永远是仓促的尾声。
摄影博主需形成个人视觉签名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观众不看水印就能认出你的作品时,才算真正立住了风格,有位专拍金属质感的博主,他所有作品都带着冰冷的蓝调,连拍摄早餐煎蛋都会刻意寻找不锈钢反光,这种偏执如同厨师的独家酱料配方,可能就赢在那几克香料的差别,试着做个实验:把最近三个月作品平铺在电脑上,它们是否存在某种共通的基因?如果没有,或许该重新思考创作方向了。
摄影博主得学会给作品做减法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新手最容易犯的毛病,就是恨不得把所有元素塞进画面,去年指导学员拍江南园林,她执着于收录完整的亭台水榭,结果照片杂乱得像旅游宣传册,后来我们改用长焦只拍窗棂的一角,反而让竹影在粉墙上勾勒出宋画般的意境,这就像写文章删掉形容词的过程,有时候少即是多——你最近是否也遇到过需要狠心裁剪的画面?


 LavenderMist
 LavenderMist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