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师会拍照吗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相机不会自己按快门
很多人以为买了专业设备就能出大片,但把相机交给从没摸过单反的人,拍出来的可能是模糊的构图和过曝的天空,就像给新手司机一辆跑车,第一个弯道就可能冲出护栏,真正决定成像质量的,是摄影师对光圈、快门、ISO三要素的掌控能力,比如拍摄飞鸟时,老手会主动调至1/2000秒以上快门,而自动模式可能连翅膀都拍成虚影。
构图需要打破常规思维
"把主体放中间"是入门法则,但也是限制创意的枷锁,有次在古镇拍剪影,游客都挤在桥中央拍对称构图,我却蹲在石阶下用三分法将屋檐斜切画面,意外获得杂志编辑的青睐,这就像做菜时故意把主料摆在盘边,反而能激发食客探索的欲望,但打破规则的前提是吃透规则——当有人问"为什么地平线不能歪"时,我会先带他们看十张歪斜失败的废片。
后期不是遮羞布
见过太多人指望靠滤镜拯救废片,就像指望美颜相机能改变骨相,某次摄影赛评选,有张雪景因过度提亮暗部,松针边缘全变成了紫色光晕,真正的后期应该像化妆:底片好比素颜,RAW格式是粉底液,而局部调整相当于画眼线——重点在于强化优势而非篡改本质,我修图时总会问自己:这个调整在暗房时代能否用遮挡技法实现?
观察比技术更重要
在东京街头拍人文时,发现菜市场鱼贩总在下午三点十五分掀开防水布,那时阳光会在他皱纹里镀上金线,这种瞬间靠的不是连拍,而是提前半小时观察光影变化的耐心,就像老中医号脉前会先看患者走路的姿态,好照片往往诞生于按下快门前的那段沉默,有次指导学员,我让他们用取景框当画框"空拍"二十分钟,结果多数人突然开窍:"原来墙角爬山虎的影子会跳舞!"
摄影终究是种选择:选择等待还是离开,选择裁切还是包容,选择记录还是诠释,当有人质疑"摄影师会不会拍照"时,或许该反问:我们是否看得见那些值得拍下的光?


 LavenderMist
 LavenderMist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