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机握持姿势决定画面稳定性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刚拿起相机会不自觉地用手机拍照的姿势——单手悬空捏着机身,结果发现拍出来的照片总带着模糊的拖影,其实相机比手机重十倍不止,正确的握法是:右手紧握机身手柄,左手从下方托住镜头形成三角支撑,手肘夹紧身体两侧,试着对着窗户拍远处晾衣绳上的衣服,如果发现衣服纽扣还是糊的,不妨把快门速度调到1/250秒以上——这就像端着一碗热汤走路,走得越快越要端得稳。
光圈大小控制着故事的讲述方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婚礼摄影师把背景拍成朦胧光斑吗?那是大光圈的魔法,把镜头调到f/1.8拍咖啡杯,杯把清晰而后面书架融化成色块;换成f/8再拍,突然连书架第三排的书名都能看清,有个矛盾现象:拍集体照时光圈缩到f/11反而更好,因为边缘的人脸不会虚化,下次拍小区里的流浪猫,试试先用f/2.8拍它湿漉漉的眼睛特写,再换f/5.6把墙头的藤蔓也收进故事里。
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雕刻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公园里拍孩子荡秋千,用1/1000秒能凝固他飞起的鞋带,但换成1/30秒会拍出动态模糊的轨迹——就像用铅笔快速画出的速度线,有个容易搞反的设定:拍夜间车流应该用慢门,但很多人误开高速快门,结果只拍到漆黑画面,找条有路灯的马路,用三脚架固定相机设置2秒曝光,你会收获一条绚烂的光河,不过要当心,低于1/60秒手持拍摄时,连呼吸都会让画面变成抽象画。
白平衡能改变记忆的温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清晨拍到的白色窗帘在相册里泛着诡异的蓝色?那是相机被阴天骗了,手动设置5500K色温重拍,窗帘立刻还原成本该有的米白色,有趣的是,故意调到3000K拍夕阳下的沙滩,会得到比现实更炽烈的橙红色调——就像给记忆加上怀旧滤镜,下次在餐厅拍美食时,别直接用自动白平衡,试着对着餐巾纸做自定义白平衡,你会发现牛排的焦褐色突然变得诱人起来,不过要提醒,荧光灯环境下用日光模式,拍出的沙拉会像中毒似的发绿。
构图是视觉的语法规则
为什么同样的樱花树,有人拍得像证件照,有人拍出诗意?试着把树干卡在画面三分之一处,留出枝条伸展的空间——这就像写诗要留白,拍广场上的铜像时,如果把它顶在正中间,照片会沉闷得像罚站;但若让铜像的视线方向多留些空白,画面突然就有了故事性,有个反直觉的技巧:拍高楼时故意把建筑拍歪,让对角线贯穿画面,反而比端端正正拍更有张力,下次遇见路边的野花,蹲下来用它的视角向上拍,你会看见天空成了最美的背景布。


 Brave勇敢者
 Brave勇敢者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