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立姿势如何影响画面稳定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举着相机就按下快门,结果发现照片边缘模糊得像隔了层毛玻璃,其实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只是基础,关键在重心分配——试试左脚稍向前半步,右肘夹紧肋骨形成三角支撑,上周给学员示范时,有人单脚站立拍摄导致整组照片出现规律性抖动,后来发现他鞋底沾了泥巴打滑,这种细节就像炒菜忘关小火,看似无关却直接毁了一锅好汤。
低角度拍摄需要打破哪些习惯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蹲着拍不等于低角度,真正贴地的机位往往能发现新世界,有次拍儿童足球赛,我直接趴在场边塑胶跑道上,镜头里突然出现飞溅的草屑和球鞋钉的纹理,但要注意,此时左手不能像拿手机那样悬空托着镜头,最好用手背贴地作为支点,见过有人像青蛙似的撅着屁股拍,结果膝盖磨破皮不说,构图还歪得像比萨斜塔。
倚靠物体时容易忽略的借力技巧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靠在树干或墙壁上拍摄时,大多数人会把相机直接抵住固体表面,这反而会传导更多震动,正确做法是用非取景眼那侧的肩胛骨接触支撑物,形成人体减震器,去年在钟楼顶拍夜景,有个摄影师把三脚架架在古砖墙上,最终每张照片都带着栏杆共振产生的波纹,这就好比用铁锤敲着钢琴弹曲子,再好的设备也架不住错误传导。
动态场景怎样预判身体走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追拍飞鸟或跑动的孩子时,新手常像木桩子似的定在原地扭腰,其实应该预先用整个躯干朝向运动轨迹的延长线,就像打网球时的引拍动作,上周暴雨前拍迁徙的灰鹤,我提前三秒把左脚转向湖面方向,最终连拍二十张全部清晰,反观旁边用云台猛转镜头的同行,照片里全是断脖子般的诡异弯折,镜头转动幅度超过30度时,人的脊椎比云台轴心更可靠。
特殊姿势如何避免肌肉代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高举相机俯拍人群时,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耸肩,半小时后酸痛感能蔓延到后脑勺,正确做法是保持肩胛下沉,用手掌根部而非指尖承托相机重量,有次商场周年庆,我观察到某位同行像举火炬似的端着相机,第二天他连筷子都握不稳,这就像长期用牙开瓶盖,看似省力实则损耗更大,建议每隔15分钟做次反向拉伸——双手背后交握,把肩胛骨往中间挤。


 沉醉清风怀抱
 沉醉清风怀抱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