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决定了照片的质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样的场景,有人拍得像杂志大片,有人却像手机随手拍?关键往往在于对光线的把控,清晨的侧光能让建筑纹理立体得像浮雕,而正午的顶光却容易把人脸拍出油光,试着在下午四点用逆光拍摄树叶,你会发现叶片边缘像镶了金边——这种“轮廓光”效果,比后期加滤镜真实十倍,相机是“吃光”的机器,光线的方向、软硬、色温,比昂贵的镜头更重要。
构图需要打破常规思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把主体放在九宫格交叉点?试试把地平线压到画面底部1/5处,留出大面积的天空制造压抑感;或者故意把人物挤在角落,用空白传递孤独,有次拍街头早餐摊,我蹲下来让蒸笼热气占据前景,模糊的热气后是摊主沧桑的脸——这种“框架式构图”比平铺直叙更有故事性,好照片像做菜,规矩的糖醋排骨吃多了,偶尔需要点呛辣的芥末。
快门速度能冻结时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流水总像一坨白色棉花糖?把快门调到1/1000秒,飞溅的水珠会变成水晶项链;降到1/15秒,瀑布就成了丝绸,但手持拍摄时,快门速度低于焦距倒数(比如50mm镜头用1/50秒以下)就容易拍糊,这时候要么开大光圈,要么找个墙靠着——就像端着一碗热汤走路,走得越快,手就得越稳。
后期不是救世主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有人把灰蒙蒙的废片硬拉成“赛博朋克”风格,结果暗部全是彩色噪点,真正的调色应该像化妆:底片好比素颜,曝光准确是打好粉底,局部提亮相当于高光修容,如果原图连五官都看不清,再贵的粉底也救不回来,试着用RAW格式拍摄,它就像生鲜食材,给后期留足烹饪空间——但别忘了,再厉害的厨师也做不好烂掉的菜。
观察比设备更重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拿着顶级相机却总抱怨“没什么可拍”的人,像守着米其林厨房喊饿,有次在菜市场,看卖鱼大叔用铁钩划开鱼肚的瞬间,血珠在空中凝成弧线——这画面用手机连拍模式照样震撼,培养“摄影眼”需要像孩子看世界:注意光影怎么爬过皱纹,观察路人衣角被风吹起的抛物线,相机只是铅笔,关键是谁在画画。


 Wind清风客
 Wind清风客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