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圈如何控制照片的虚实层次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刚拿到相机时,会发现拍人像时背景总是一片杂乱,其实这就是光圈没玩明白——它就像水龙头的阀门,f/1.8大光圈相当于把阀门拧到最大,背景自然被水流(光线)冲得模糊不清,但拍风光时若还用f/1.8,你会发现近处的石头和远山都像没睡醒似的发虚,这时就得收缩到f/11,让光线像排队过安检般有序通过,有个容易搞混的点:f值越小反而光圈越大,就像衣服尺码标着S号实际是加大款,这个反常识设定坑过不少新手。
快门速度是凝固瞬间还是制造拖影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运动会时总抱怨照片糊成一片?试试把快门调到1/1000秒,连蜂鸟振翅都能定格,但去年冬天拍雪景,我故意用1/15秒慢门,落雪就在画面里拉出丝绸般的轨迹,有个隐藏陷阱:手持拍摄时如果快门慢于1/焦距秒(比如用50mm镜头时低于1/50秒),就算你练过铁手功也难免手抖,见过有人拍瀑布时纠结该用高速还是慢速快门?其实两种都对,就看你要冻结水珠的皇冠造型,还是偏爱牛奶般的柔滑水流。
ISO为何既是救星又是画质杀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婚礼现场光线昏暗,摄影师把ISO调到6400,照片是亮了,可新郎的西装怎么布满彩色噪点?这就像用劣质放大器听音乐——音量是够了,但嘶嘶声让人头疼,在晴天户外用ISO100拍摄时,画质细腻得能数清蒲公英绒毛,但强行用低ISO拍夜景,要么照片黑得像个黑洞,要么得用慢门导致画面全糊,有个折衷办法:像吃辣椒酱般少量递增ISO,找到画面可接受噪点的临界值,现代相机通常在ISO3200以下都还算安全。
焦距决定了你与世界对话的方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用24mm广角拍闺蜜聚餐,结果靠边的朋友脸被拉宽得像哈哈镜?这不是镜头故障,而是广角特有的桶形畸变在作祟,就像透过猫眼窥视时的效果,换成85mm中长焦,人脸立刻回归正常,但得退到三米外才能拍全餐桌,去年在动物园用200mm长焦拍花豹,隔着壕沟也能数清胡须,可转身想拍整个狮山时,发现画面里只能塞下半个狮屁股,焦距本质是取景范围的剪刀,35mm适合讲环境故事,135mm擅长做细节特写。
白平衡错误会制造超现实画面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在钨丝灯下拍的白纸总泛黄?相机的自动白平衡有时比直男辨色力还差,就像戴着墨镜看世界,当你在雪地里用阴天模式(约7000K),整片雪原会泛着诡异的蓝调——这招倒是适合拍科幻片,有次我用错白平衡拍婚礼蛋糕,本该洁白的奶油层透着病态的绿,新人还以为食物中毒了,补救办法很简单:对着纯白咖啡杯盖拍张参照照,或者直接RAW格式拍摄,后期再慢慢矫正,比化妆师遮瑕还方便。


 Brave勇敢者
 Brave勇敢者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