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构图决定画面叙事逻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照片看一眼就能读懂故事?关键在于构图对视觉信息的编排,比如拍摄街头老人读报时,若将主体置于右侧三分线,左侧留出虚化的咖啡杯和晨光,观众会自然形成"从咖啡到人物"的阅读顺序,曾有位学员把主体居中拍摄同样的场景,结果画面失去层次感——这就像把小说所有情节平铺在一页纸上,失去了起承转合的魅力。
黄金分割比数学公式更实用
很多人听到"1:0.618"就头疼,其实黄金分割用起来比做数学题简单,拍摄湖边日落时,试着把地平线放在画面上方三分之一处,留出三分之二空间给水面倒影,有次在霞浦滩涂,我刻意违反这个法则将地平线居中,结果拍出的照片像被切开的蛋糕,天空与水面的张力完全消失,记住这个比例就像炒菜放盐,不需要精确到克,但缺了就会索然无味。
引导线是藏在画面里的路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:明明拍的是延伸的铁路,观众却注意不到远方的小屋?解决方法是用枕木线条作为"视觉箭头",去年在阿尔山拍摄森林小径时,我让弯曲的围栏从右下角延伸至左上角的驯鹿,观众的视线就像坐滑梯一样自然移动,反观早期拍的码头照片,虽然前景有绳索,但因线条方向杂乱,反而把观众视线引出了画面。
负空间是呼吸感的调节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在画面里"留白"?这就像说话要留气口,拍摄故宫角楼时,我在顶部预留了大片天空,飞过的鸽子突然让静态建筑有了生命力,有位朋友坚持用长焦拍满整个角楼,结果宏伟的建筑变得像贴在画布上的剪纸,需要警惕的是,负空间不是单纯留空,去年在茶卡盐湖,我留出的"空白"水面因缺乏波纹细节,反而成了苍白的漏洞。
打破常规需要先掌握常规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有人问:大师们都在突破构图法则,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?这就像钢琴家苦练音阶后才能即兴,去年在平遥摄影展看到组照:摄影师故意把人物挤在画面边缘,但细看会发现他先用标准构图拍过200次相同场景,就像厨师知道不放糖的底线,才能把握好"少许"的尺度,我早期盲目模仿的"创新构图",最后都成了构图的失败病例。


 ForestBreezeJoy
 ForestBreezeJoy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