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基础可以学摄影成为摄影师吗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相机操作像学自行车一样简单
很多人第一次摸相机时,手指在密密麻麻的按钮上打转,像面对外星飞船的控制台,但回想你学骑自行车的经历——最初连保持平衡都困难,现在却能边骑车边看风景,摄影器材的操作同样遵循这个规律,比如光圈优先模式,刚开始可能纠结f/2.8和f/8的区别,但当你连续三天用f/5.6拍摄街边早点摊的蒸汽,会发现参数开始有了温度,有个学员用手机专业模式拍自家窗台的绿萝,反复调整ISO三十多次后突然开窍:"原来快门速度是控制光线进出的水龙头!"
审美积累比技术参数更重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太多人捧着万元设备拍出超市宣传册水平的照片,也见过用千元手机拿下摄影奖项的案例,去年冬天有个外卖小哥,每天利用等餐的碎片时间用旧手机拍胡同光影,半年后作品被选入社区影展,他总结的"三个垃圾桶构图法"很有意思:当画面出现三个以上元素时,试着把它们当作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来安排位置,这种观察力的训练,远比死记硬背"黄金分割"公式来得生动,就像品茶师能分辨水温差,摄影眼需要持续喂养好作品。
犯错是进步的加速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某次夜景拍摄活动中,有个新手把ISO调到12800还抱怨画面太暗,后来发现是镜头盖没摘,这种令人脸红的失误反而成了他最深刻的学习经历,摄影手册不会告诉你,在暴雨天用塑料袋包裹相机拍摄,水滴在镜头上形成的天然柔焦效果;也不会教你故意过曝两档来表现夏日的灼热感,有个有趣的矛盾现象:当你能准确说出各类镜头的MTF曲线时,可能反而拍不出有呼吸感的照片,就像孩子学走路,摔跤的姿势比教科书上的示范更有价值。
职业化需要打破创作舒适区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有位家庭主妇通过给邻居拍宠物照片起步,前三个月接到的都是"把狗狗拍清楚就行"的基础需求,直到有次被迫接手婚礼跟拍,在仪式现场发现自己的50mm定焦镜头根本够不着新郎表情,硬是举着反光板当临时长焦用,这种被现实逼出来的应变能力,让她两个月后开出了第一张商业发票,职业摄影就像在游乐场打工,既要会操作旋转木马这样的常规项目,也得随时准备应付突然故障的过山车。


 LavenderMist
 LavenderMist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