拍摄技巧包括哪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构图决定画面的视觉重心
为什么有些照片看一眼就被吸引?关键在于构图,三分法是最基础的技巧——想象画面被横竖两条线均分,把主体放在交叉点上,比如拍人像时,眼睛落在上三分之一线,能避免呆板的居中效果,但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,低角度仰拍时故意把人物压到画面底部,反而能突出天空的压迫感,构图是引导观众视线的魔术,连手机拍摄时都可以用手指长按锁定对焦框来调整。
光线塑造照片的情绪层次
中午的顶光为什么总把脸拍成“熊猫眼”?硬光直射会形成生硬的阴影,试试侧逆光:下午四点左右的阳光斜照在模特发丝上,轮廓瞬间变得立体,遇到阴天也别急着收相机,柔光反而适合表现婴儿皮肤或静物质感,有次拍玻璃杯,我用手机电筒从侧面打光,杯壁的折射纹路比自然光下更清晰,光线的温度也会说谎,白炽灯下拍的食物偏黄?手动调白平衡到4000K左右,牛排立刻恢复诱人的粉红色。
快门速度冻结或模糊时间
拍瀑布时总像一坨白色棉花糖?把快门调到1/500秒,水花能凝固成晶莹的冰珠;降到1/15秒,水流就化作丝绸,但手持拍摄低于1/60秒容易糊片,这时可以肘部夹紧肋骨充当“人体三脚架”,运动会上拍跳高,用连拍模式配合1/1000秒快门,三张里必有一张能抓到绷直的脚尖,有个反常识的诀窍:拍飞鸟用稍慢的1/250秒,翅膀末梢的轻微模糊反而比完全静止更有动感。
景深控制突出画面主角
背景虚化不是大光圈专利,拍微距时,即使f/8的小光圈,因为镜头离主体仅20厘米,背景照样融化得像油画,手机的人像模式常把头发边缘也虚化掉?让模特退后两步再放大画面,算法处理会更精准,遇到杂乱的菜市场,我蹲下来用长焦镜头压缩空间,煎饼摊的热气在虚化后变成彩色光斑,记住景深公式:离主体越近、光圈越大、焦距越长,虚化效果越明显——但拍集体照时可千万别开f/1.4,否则后排人脸全糊了。
特殊视角打破常规认知
为什么你拍的宠物照片总像身份证件照?趴在地上把镜头贴到猫的视平线,突然发现它的尾巴在逆光中像孔雀开屏,上周拍儿童足球赛,我把GoPro粘在球门横梁上,俯视视角让守门员扑救的动作像在演默剧,尝试把手机倒过来贴近地面,积水倒影里的摩天大楼会产生超现实感,最普通的早餐盘,用吸管粘着手机垂直俯拍,煎蛋的油星会形成抽象派的星座图,视角转换的本质是角色扮演——暂时当一回蚂蚁、飞鸟甚至水滴。


 雨中聆听心声
 雨中聆听心声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