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专业需要艺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艺考考察构图能力的底层逻辑
为什么评委总盯着画面的边角看?因为构图是视觉的骨架,艺考常要求考生用广角镜头拍摄建筑群,但新手容易犯"贪多求全"的毛病——把天空、地面、左右景物全塞进画面,结果主体反而被弱化,就像包饺子时馅料放太多会破皮,好照片需要留出呼吸空间,试试"减法法则":先拍下完整场景,然后逐步缩小取景范围,直到画面元素精简到不可再删减的程度。
光影控制决定作品层次感
考场常出现这样的矛盾:明明用专业设备拍出了清晰照片,却总感觉比不过手机随手拍的生活照,问题出在光影的"情绪管理"上,例如拍摄静物时,硬光会制造生硬的阴影,而柔光又可能让画面太平,有个土办法:用白色塑料袋罩住台灯当柔光罩,再用手电筒从侧面补光,这样既能保持主体立体感,又不会让阴影"抢戏",光的质量比光源数量更重要。
主题表达需要视觉锚点
考生经常困惑:为什么自己拍的"夕阳大海"总像明信片复制品?差别在于有没有"钩子",就像写文章需要金句,好照片要有能抓住眼球的视觉锚点,拍摄黄昏时,可以等待飞鸟掠过太阳的瞬间,或是让模特举一把红伞站在礁石上,艺考评委看重的不是你拍了什么,而是你如何让平凡事物产生化学反应,下次拍摄前,先问自己:这张照片的"记忆点"在哪里?
器材运用考验实战智慧
见过考生扛三脚架拍街头纪实闹笑话吗?艺考不是器材博览会,50mm定焦镜头在弱光环境可能比变焦头更实用,手机全景模式反而能拍出超现实效果,有次考场停电,有个考生用手机闪光灯照射矿泉水瓶制造散射光,拍出了评委点赞的静物作品,关键要像厨师了解灶台火候那样熟悉自己设备的极限,大光圈不等于万能,知道什么时候不用长焦才是真本事。
说到底,艺考不是测试你能把照片修多漂亮,而是考察你是否具备摄影师的"视觉本能",就像足球运动员带球时不看脚,好照片往往诞生于对技术的熟练掌握之后的"忘记技术"。


 时光留下痕迹
 时光留下痕迹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