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决定了照片的质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样的场景,专业摄影师拍出来层次分明,而你的照片却像蒙了层灰?关键在于对光线的驯服,正午阳光直射时,试着让模特站在树荫下,用树叶间隙的漏光制造斑驳效果;阴天拍摄时,不妨把ISO调到800以上,让云层变成天然的柔光箱,硬光像刀刻,柔光似水彩,逆光拍摄时在镜头前微微遮挡,能避免出现恼人的光晕。
构图是视觉的语法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画面元素杂乱无章时,试试这个土方法:用双手比划成取景框,像淘金一样筛掉多余部分,三分法不是铁律,但把地平线压在画面下1/3处,确实能让晚霞更有呼吸感,拍摄奔跑的宠物时,故意在运动方向多留空白,连静态照片都能听见"呼呼"的风声,有时候蹲下来用蚂蚁视角拍摄,比站着拍更有戏剧性。
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魔术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瀑布该用1/1000秒还是1/4秒?这取决于你想凝固水珠还是拉出丝绸,手持拍摄时,焦距倒数法则"——200mm镜头至少要1/200秒,但防抖功能能让这个规则作废,拍摄跳广场舞的大妈时,用1/125秒追焦拍摄,背景会流动成彩色漩涡,而主体清晰得能数清皱纹,夜晚车流用B门长曝,红色尾灯会变成熔岩般的河流。
后期是照片的第二次创作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别被"直出党"的道德绑架吓住,暗房技术从胶片时代就是摄影的一部分,拉曲线时像炒菜撒盐,宁可少次多调;祛痘别用暴力涂抹,仿制图章要像针灸找准穴位,遇到雾霾天拍的废片,试试把黑色色阶右移15,突然就能看清楼宇的筋骨,调色如同熬汤底,预设只是味精,真正的风味要靠自己熬出来。
设备是延伸的感官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手机和专业相机差距在哪里?就像自行车和汽车都能代步,但泥泞山路见真章,全画幅的浅景深效果,在拍夜市烧烤时能让签子虚化成星光;而手机的多帧合成,反而更适合手持拍星空,三脚架不是老年人的拐杖,慢门拍咖啡拉花时,它能避免把拿铁拍成抽象画,镜头选择比相亲还讲究,85mm拍人像时,距离刚好能听见模特的呼吸又不会让对方紧张。


 浅梦悄然绽放
 浅梦悄然绽放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