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决定了摄影作品的质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一台相机拍出的照片,有的像蒙了层纱,有的却像能摸到纹理?关键在于光线,侧光能强化粗糙表面的颗粒感,比如拍摄老墙时,斜射的阳光会让每一道裂缝都立体起来;而柔和的散射光更适合表现丝绸的细腻,比如阴天拍摄婚纱,能避免生硬的阴影破坏柔滑质感,试着在清晨用手机拍一片树叶,逆光时叶脉会变成透光的血管,顺光时则更像一张平面贴纸——这就是光线对质感的魔法。
镜头选择是质感的第二支画笔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50mm定焦镜头拍人像时,皮肤的绒毛感比变焦镜头更真实,这是镜头的锐度在起作用,但追求质感不等于盲目追求高锐度,就像用显微镜拍人脸反而会暴露瑕疵,长焦镜头压缩景深后,远处枫叶的脉络能叠加出油画般的层次,而广角镜头拍摄铸铁大门时,边缘畸变反而会强化金属的厚重感,下次拍美食时,可以试试用微距镜头对准面包焦壳的气孔,再换普通镜头拍摄,你会发现同样的光影下,镜头性格改变了食物的"口感"。
后期处理要像修复古董一样克制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过度锐化会让照片像用砂纸磨过,而完全不用清晰度调整又像隔了层毛玻璃,提升质感的关键在于局部处理:只加强碗沿的高光,保留汤匙的柔光;用渐变滤镜单独提亮暗部纹理,而不是整体拉高阴影,就像修补青花瓷,用细笔蘸颜料补缺漏处,而不是把整个花瓶重新上色,遇到雾霾天拍的城市夜景,不妨试试只增强灯光区域的对比度,让玻璃幕墙的反射保持朦胧,这种矛盾反而能突出建筑材料的真实感。
被摄物本身的质地是质感的基础
拍摄前有没有摸过被摄物体?毛呢外套和羽绒服在相同光线下呈现完全不同的质感,因为前者有编织纹路,后者靠蓬松度取胜,尝试把湿漉漉的鹅卵石和干枯松果放在一起拍,水光的反射与皲裂的表皮会形成戏剧性对比,拍陶瓷时,哑光釉和亮光釉要用不同角度的光源——就像给害羞的人和开朗者拍照得用不同引导方式,记住相机只是翻译官,真正说话的是物体本身的语言。
时间会给质感添加特殊涂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新铜壶泛着机械加工的冷光,而老铜器带着包浆的温润,这种质感差异是时间调配的配方,雨天拍青石板会比晴天更有年代感,因为水渍放大了石头的记忆,拍摄时可以考虑"养"场景:让模型飞机先在户外经历三个月风雨,或者故意把新书页揉皱再抚平,就像炖老汤,急火快炒的菜永远出不来那种层次,清晨露珠挂在蜘蛛网上的半小时里,光线角度每五分钟就改变一次质感,你有观察过吗?


 墨香浸润心灵
 墨香浸润心灵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