郎静山摄影作品集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他如何用相机演绎水墨意境
暗房里显影液的气味还没散尽,那张黄山云海的照片已经让所有人屏住呼吸——层叠的远山像被毛笔蘸着淡墨皴擦过,近处松枝的焦墨笔触与留白处的云雾形成强烈韵律,这分明是宣纸上的水墨画,可偏偏来自玻璃干版记录的真实光影。
暗房叠放技术被他用得如同画家调色:将不同底片上的松树、山峦、扁舟通过多次曝光组合,控制每层影像的浓淡,就像厨子炖高汤时要分三次撇去浮沫,他在放大机下反复调整遮挡板的位置,让云气的渲染恰到好处,有人质疑这算不算摄影?但你看那山石纹理,每道褶皱都是真实的阳光刻痕。
他为何总在雨天拍摄古建筑
1934年杭州灵隐寺的檐角在雨中模糊了轮廓,这正合他心意,潮湿的空气成了天然柔焦镜,把飞檐斗拱的锐利线条泡得微微发胀,像隔着一层生宣纸看宋画,现代摄影师追求金属结构的冷硬质感,他却专门等待青砖被雨水浸成深赭色。
实际拍摄时要解决两个矛盾:既要雨丝营造朦胧感,又得保证主体结构清晰,他让助手举着油纸伞遮住镜头前三寸,这个土办法比现在用ND镜更灵活,就像煮溏心蛋必须掐着秒表,他在雨势忽大忽小的间隙里,总能在瓦当滴水成串的瞬间按下快门。
他的肖像为何带着青铜器质感
给张大千拍照那天,他特意选了黄昏前半小时,斜光穿过窗棂,把画家脸上的皱纹雕琢成商周青铜器的饕餮纹,现在摄影师用环形灯追求皮肤零瑕疵,他却往反光板泼了半杯茶水,让光线带着陈年宣纸的暖黄。
控制影调的关键在于阴影浓度,就像熬制糖色时小火慢炒才能出琥珀光,他用自制的遮光筒把背景压暗三档,但人物下颌的投影边缘始终保持着毛笔中锋的力度,冲洗时故意保留少许硫化银颗粒,使胡须末梢呈现出碑拓般的金石味。
他怎样让静物照片呼吸
案头那组枇杷与瓷碗的静物,粗看像是随意摆放,其实每颗果实的反光点都经过算计,现代摄影教程强调主体要占画面三分之一,他却把青瓷推到边缘,让大片留白处的尘埃在逆光中起舞。
布光时用了近乎奢侈的方法:用蚊帐纱裹住煤油灯作光源,这比柔光箱产生的过渡更微妙,就像煲汤最后撒的那撮盐,他在曝光结束前轻轻晃动三脚架,让瓷碗边缘产生呼吸般的虚化,底片定影后,那些看似偶然的光斑其实都是精确控制的笔触。


 RaindropSparkle
 RaindropSparkl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