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近相机专卖店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新手总抱怨相机对焦不准
刚买相机的朋友常对着模糊照片发愁:"明明对准了,怎么拍出来还是虚的?"这就像用筷子夹果冻,看起来对准了,下手时总差那么点力道,单次自动对焦(AF-S)模式下,半按快门听到"滴"声后,如果手或主体移动,焦点就会偏移,建议开启连续对焦(AF-C)模式,像用网兜捞金鱼那样持续追踪动态,拍摄孩子奔跑时,把对焦点设为区域模式而非单点,成功率能提升三倍。
阴天拍人像反而更出片
很多人觉得阳光灿烂才能拍好照片,其实厚云层就像巨型柔光箱,正午烈日下拍人像,面部会有难看的阴影,而阴天时均匀的光线能让皮肤质感更柔和,试着把白平衡调到"阴天"模式(约6500K),画面会呈现温暖的胶片色调,上周有位顾客在专卖店后院试拍,阴天环境下用50mm f/1.8镜头,f/2.8光圈拍出的发丝光比晴天更细腻——因为云层把阳光打散成了无数微型光源。
夜景模式不等于万能药
手机厂商鼓吹的"夜景模式"让很多人产生误解,以为三脚架是过时的装备,手持拍摄时,算法合成的多帧照片虽然提亮了暗部,但广告牌文字会变成油画质感,真正要拍清星空轨迹,还是得老老实实用B门+三脚架,有个实用技巧:关闭防抖功能(镜头或机身),因为长曝光时防抖组件的微小震动反而会带来模糊,这就像在摇晃的船上试图稳住望远镜。
长焦镜头能压缩空间感
用200mm镜头拍街景时,背景建筑物会神奇地"贴"到人物背后,这种透视压缩效果常被误认为是后期合成,原理就像透过纸筒看世界,远处的物体在视觉上被拉近,但要注意,长焦会放大手抖的影响,安全快门速度至少要达到焦距倒数——200mm镜头建议用1/250秒以上,上周帮顾客调试70-200mm镜头时发现,开启镜头防抖后,1/125秒也能拍稳,但移动中的鸽子翅膀还是会糊,这时候就得牺牲些ISO来换速度了。
微距摄影需要控制景深
拍昆虫时用f/2.8大光圈?这可能是新手常犯的美丽错误,在1:1放大倍率下,景深往往薄如蝉翼,稍微前倾就会让甲虫的眼睛脱离清晰范围,就像用显微镜时得慢慢调整旋钮,建议收光圈到f/8以上,配合环形闪光灯获得足够景深,店里陈列的微距样片,那些纤毫毕现的蒲公英种子,其实都是f/11光圈配合焦点堆栈技术完成的,当拍摄距离小于30cm时,每缩小一档光圈,清晰范围就多出半粒米的厚度。


 Grace优雅范
 Grace优雅范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