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机操作是基本功的核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刚摸相机时总被密密麻麻的按钮吓住,但就像学自行车得先扶稳车把,搞清楚光圈、快门、ISO这三个"铁三角"才算入门,为什么傍晚拍孩子总糊片?八成是快门速度跟不上他的疯跑,试着把模式拨盘调到S档(快门优先),把分母数字调到1/250秒以上,瞬间就能定格飞溅的水花,别急着开自动模式,手动调几次参数,很快就能理解为什么阴天要把ISO调到800。
构图决定照片的呼吸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太多把人物怼在正中央的游客照吧?其实只要记住"三分法"这个老套路:想象画面被井字线分割,把主角放在交叉点上,拍咖啡馆菜单时,故意把咖啡杯切掉三分之一,反而能让蒸汽的轨迹更诱人,遇到杂乱的背景怎么办?蹲下来用天空当纯色背景,或者凑近让手机虚化掉后面晾衣杆——这些野路子比教科书上的黄金螺旋更见效。
光线是隐形的雕刻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正午阳光在模特鼻梁投下的黑影像刀疤?这时候要善用"反光板平替"——白卡纸甚至快递盒的内衬,逆光拍摄树叶时,故意让镜头吃进炫光,反而能炸出琥珀色的通透感,记住阴天才是拍人像的VIP时段,云层就是天然的柔光箱,晚上拍街景别死磕夜景模式,试试把相机架在垃圾桶上长曝,车流会自己画出发光的丝带。
后期不是造假是显影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有人杠"直出才是真实",但暗房时代的大师们照样会做局部减光,拉高阴影不是作弊,是把肉眼当时看见的细节找回来,调色温时想想:清晨的湖面该偏蓝还是偏黄?套滤镜前先动白平衡滑块,就像煮泡面得先烧开水,遇到背光拍摄的废片别删,试试把高光压暗,说不定能救回背后那朵云的层次。
观察力比设备更值钱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老法师们用手机也能出大片?他们懂得蹲下来拍水洼里的倒影,会等穿红衣服的路人走进灰色建筑才按快门,培养"摄影眼"有个笨办法:每天强迫自己拍三张不同角度的门把手,两个月后你会发现,同样的公园长椅,别人看见铁锈和落叶,你能看见光影切割的几何故事。


 Moon月光曲
 Moon月光曲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