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摄影专业学校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光线决定了照片的呼吸感
为什么有些照片看起来死气沉沉,而另一些却充满生命力?秘密往往藏在光线里,正午的硬光会让人物面部阴影生硬,就像用刀刻出来的线条;而清晨的斜射光则像柔软的画笔,能勾勒出皮肤的细腻质感,在宽窄巷子拍摄时,可以尝试让模特站在树影斑驳的墙面旁,树叶间隙漏下的光点会自然形成层次感,阴天时的漫反射光虽然平淡,却是拍摄静物的好帮手——比如锦里那些青瓷碗的釉色,在这种光线下反而更显温润。
构图是视觉的语法规则
当画面元素杂乱无章时,观众的视线该往哪里放?三分法不是铁律,但确实是可靠的起点,拍摄都江堰流水时,把地平线放在画面上三分之一处,既能保留水流的动势,又给天空留出呼吸空间,有时候故意打破规则反而有趣——试试把杜甫草堂的月亮门充满整个画框,让圆形构图形成强烈的视觉包裹感,别忘了负空间的魔力,春熙路的人群中单独留出一片空白,反而会让主体更突出。
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雕刻刀
飞奔的熊猫巴士该用多少分之一秒定格?1/500秒能凝固车轮辐条,但1/60秒会让背景拉出速度线,在人民公园拍茶艺表演时,1/125秒刚好能冻住飞溅的水珠,而1/15秒则能让拂袖的动作化作丝绸般的拖影,夜间拍摄九眼桥,三脚架上的30秒长曝光会把车灯变成红色河流,但手持拍摄时,哪怕1/30秒都可能让整个画面糊得像隔夜火锅汤底。
色彩情绪比调色盘更重要
为什么同样的青城山,有人拍出水墨意境,有人却像旅游明信片?关键在于色彩关系,雨天拍摄时,降低饱和度反而能突出苔藓的墨绿;而火锅店的红灯笼,需要保留高对比度来表现热烈,尝试在后期时把阴影加些青蓝,高光加点琥珀色,这样锦江的夜景会瞬间有了电影质感,白平衡偏移0.5个单位都能改变情绪——偏黄的色调适合老茶馆,但用在现代美术馆就会显得脏。
镜头语言是隐形的解说词
50mm标头拍出的太古里为什么比手机广角更有故事感?因为透视关系在说谎,用85mm镜头压缩空间距离,能让环球中心的建筑群产生叠罗汉的戏剧效果;而16mm超广角拍摄的川剧脸谱,鼻子会夸张得像要戳出画面,微距镜头下,花椒表面的瘤状突起会变成外星地貌,但拍摄整个宽窄巷子全景时,就得换上24-70mm变焦镜头来回调整叙事节奏,有时候退后三步比更换镜头更重要,这是很多新手在文殊院拍飞檐时容易忽略的。


 Love爱之韵
 Love爱之韵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