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学摄影的地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北京胡同是练习构图的天然课堂
老砖墙上的光影切割、门墩与自行车形成的几何线条,这些元素在胡同里随处可见,试着蹲下来用广角镜头贴近红门拍摄,你会发现门环的锈迹与斑驳的木纹突然有了戏剧性,但要注意,正午阳光直射时,高反差会让暗部丢失细节——这时候不妨等傍晚斜射光,或是用反光板补亮阴影,有人问为什么同样的场景,别人拍出来更有层次?关键在于找到前景与背景的呼应关系,比如用虚化的晾衣绳作前景,远处是若隐若现的鸽群。
颐和园教你掌握光影的节奏
昆明湖面的反光像打翻的镜子,十七孔桥的拱洞会框住不同时刻的太阳,拍摄长廊时别急着按快门,先观察雕花窗棂在地面投下的影子变化,有学员曾困惑:为什么阴天拍出的廊柱缺乏立体感?其实阴云就是天然柔光箱,这时该转向拍摄青苔与瓦当的质感,当夕阳把佛香阁染成金色,试试对着水面测光,让建筑变成剪影,你会发现光的魔术比滤镜更真实。
景山万春亭考验你的镜头选择
站在中轴线的制高点,有人用长焦压缩故宫的层层屋脊,有人用鱼眼制造夸张的弧度,但手机用户常抱怨全景模式拼接失真——不妨试试竖构图,以近处的松枝为画框,远处景山五亭就能形成天然的比例尺,遇到雾霾天别收相机,灰调子反而能突出宫墙的朱红,记得手动调低曝光补偿,否则相机会误判需要提亮整个画面。
798艺术区打破常规视角
生锈的钢管与彩色涂鸦碰撞时,规矩的横平竖直反而显得呆板,倾斜相机让管道对角线贯穿画面?或是趴在地上仰拍巨型雕塑?有次我见学员对着旋转楼梯拍了半小时,最后发现最有趣的画面是透过楼梯缝隙捕捉的局部光影,这里的水泥墙会“吃”掉闪光灯,试试调高ISO到1600,让粗糙的质感自然呈现,别忘了那些反光的玻璃幕墙,它们能把装置艺术折射成超现实拼图。
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训练动态捕捉
晨跑者带起的落叶、水禽掠过湖面的瞬间,这里每秒钟都在发生动态画面,新手常犯的错误是用慢门追拍却得到模糊背景——其实把快门调到1/500秒以上,同时开启连拍模式更靠谱,树林里的逆光晨雾是天然滤镜,但自动白平衡会误判成冷色调,手动设定到5500K才能还原暖意,观察那些扛三脚架的老手,他们往往在等风——不是大风,是能让芦苇刚好弯出弧度的微风。


 Ocean海洋深
 Ocean海洋深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