握持相机要像端稳一碗热汤
新手常抱怨照片模糊,问题往往出在握姿,右手握紧手柄时,左手该做什么?很多人让它悬空或托着镜头底部——这就像单手端汤碗,稍一晃动就会洒,正确做法是左手掌心向上托住镜头,拇指和食指自然环调焦环,形成三角支撑,测试方法:保持此姿势深呼吸三次,取景框边缘若纹丝不动,才算过关,我曾目睹老摄影师在颠簸的渔船甲板上,用这种姿势拍出清晰海鸥,而游客的相机却晃得像地震仪。
对焦框不是万能瞄准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自动对焦常让人产生依赖,但把对焦框对准主体就万事大吉了吗?拍摄逆光人像时,相机可能固执地对准远处发亮的树叶,这时要手动选择对焦点,或先对焦在人物衣领再平移构图,有次拍咖啡馆窗边的猫,自动对焦反复锁定窗框,最后改用单点对焦在猫胡须上才成功,相机比你更"近视",它只会机械计算反差,而你要当它的眼睛。
曝光补偿比滤镜更救急
雪景拍成灰蒙蒙、黑色毛衣变深灰,这些问题不需要换镜头,曝光补偿就是相机的"亮度微调按钮",拍白色主体时加1档曝光(+1EV),拍深色场景减1档(-1EV),相当于告诉相机:"别自作聪明平均成18%灰",去年冬天拍雪中红围巾,自动模式拍出脏雪,+1.5EV后立刻还原雪地晶莹,这就像煮汤时尝过再放盐,比完全依赖菜谱靠谱。
构图要先做减法再思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在取景器前左右移动?他们在执行"视觉大扫除",电线杆从模特头顶"长"出来、垃圾桶边缘闯入画面——这些细节在拍摄时往往被忽略,建议先后退三步观察环境,再向前逼近主体,有次在古镇拍照,差点把现代消防栓拍进明清建筑,直到调整机位用石狮挡住它,好构图就像整理房间,不是把所有好东西摆出来,而是藏起不该出现的。
等待比快门速度更关键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儿童吹泡泡的瞬间,就算用1/2000秒高速快门,抓错泡泡破裂阶段也是徒劳,提前观察活动规律:泡泡通常在飘升2秒后开始变形,这时指腹就要半按快门,去年儿童节连拍50张,唯一成功的反而是1/250秒那张,因为抓住了泡泡将破未破的张力,这就像钓鱼,技术装备再好,不如看懂鱼咬钩前的那串气泡。


 ButterflyWingFantasy
 ButterflyWingFantasy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