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分法让画面呼吸更顺畅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想象把取景框横竖各划两条等分线,形成九宫格,将主体放在交叉点上,比如拍摄落日时把太阳压右下格线,留出左侧天空的渐变色彩,画面立刻摆脱呆板,为什么非要偏离中心?因为人眼会本能寻找"非对称平衡",就像我们摆放客厅茶几时总会稍偏一侧,留出走动空间,遇到地平线时,建议对齐下方1/3线,这样既避免割裂画面,又能强调地面细节。
引导线带着视线去旅行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蜿蜒的公路、延伸的铁轨,甚至是咖啡杯把手形成的弧线,都能成为天然的视觉向导,去年在古镇拍摄时,我刻意蹲低用青石板路的缝隙作为引导线,终点是撑着油纸伞的行人,这种构图有个陷阱——线条太直白会像箭头般生硬,试试让线条若隐若现:用虚化的前景草丛引导向远处的麋鹿,或者让晨雾中的栏杆逐渐消失在树林深处。
框架构图给故事装上画框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窗框、拱门、树枝形成的天然空隙,都是现成的构图工具,曾见一位摄影师透过生锈的铁网拍摄儿童,铁丝网的压抑感与孩童笑容形成剧烈反差,但要注意"画中画"的层次控制,框架占比超过30%就会喧宾夺主,雨天可以尝试用透明雨伞边缘做柔化框架,朦胧的伞面既突出主体,又保留了环境氛围。
负空间让主体学会独处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大面积留白不是浪费画面,而是给主体呼吸的余地,拍摄飞鸟时,故意在它飞行方向预留两倍空间,观众能感受到即将发生的运动,这和书法中"计白当黑"的道理相通,但留白不等于空白——阴天拍摄单枝芦苇,云层细腻的层次就是最好的天然背景布,当主体本身极具张力时,比如老人脸上的沟壑,负空间反而会削弱冲击力。
打破常规需要双重勇气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故意把人物头顶紧贴画面上缘,脚部却悬在腰部位置,这种非常规裁剪能制造紧张感,有次拍摄街头冲突,我刻意让挥舞的手臂冲出画框,画面外未展示的部分反而强化了冲突的延续性,但要注意,打破规则前必须吃透规则,就像毕加索十五岁就能画完美写实油画之后才开创立体派,当画面出现多个兴趣点时,试试用明暗对比或虚实关系建立主次,而不是机械遵循构图法则。


 Ocean海洋深
 Ocean海洋深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