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门速度决定画面动静关系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拍跑步的人总糊成一片?问题出在快门,1/500秒能凝固飞鸟振翅,1/30秒让瀑布拉出丝绸质感,上周给学员布置夜市作业,有人抱怨拍糖画艺人总虚焦——检查参数发现他们习惯用自动档,相机默认给了1/60秒,根本抓不住转勺的残影,记住这个公式:运动物体速度(公里/小时)×3.6=所需快门分母值,比如拍自行车(20km/h)至少用1/72秒。
构图三分法需要动态调整
总把主体放在九宫格交叉点?试试把渔船往画面边缘再推1/5,去年带学员去青海湖,多数人把经幡放在右三分线,直到我让他们蹲下用广角仰拍——当占满画面的五彩布条从左上角斜劈到右下角,压迫感瞬间变成视觉张力,特殊场景要打破教条:拍倒影时把地平线压到中线以下5%,拍隧道让消失点偏离中心10%,这些微调能让死板的规则活起来。
白平衡失误能制造特殊情绪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谁说偏色就是废片?故意把白平衡调到2800K拍婚礼蛋糕,冷蓝色调反而凸显出奶油的甜腻感,有次凌晨拍城市扫街,自动白平衡把路灯下的街道还原成死灰色,手动调到"阴影"模式后,橙黄光晕立刻让画面有了呼吸感,关键要控制度:拍忧郁人像时往蓝色拉1/4格,拍怀旧场景在黄色区加0.3档,像炒菜撒盐——不够可以加,过了没法救。
镜头畸变要善用而非消除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建筑摄影师爱用移轴镜头?他们不是在纠正变形,是在操控变形,14mm超广角拍集体照,边缘人物会被拉宽——别急着后期修正,让两侧的人后退半步,利用畸变自然形成"两边虚中间实"的剧场效果,上次拍咖啡馆空间,故意用鱼眼镜头把吊灯扭曲成圆弧,反而强化了木质穹顶的包裹感,直线条建筑要控制畸变,曲线场景不妨放大变形。
后期裁剪是二次创作过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原图总比预期多出冗余元素?试试先做减法再调色,帮学员分析外滩夜景作业时,发现很多人执着于保留完整东方明珠,其实裁掉塔尖1/3反而让画面重心落在江面游船上,有个绝招:把照片转黑白后再裁剪,剥离色彩干扰后,线条结构会自己告诉你该剪哪里,就像木雕要顺着纹理下刀,好照片往往藏在原始构图的某个局部里。


 JasmineBreeze
 JasmineBreez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