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是摄影的画笔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一场景早晨和傍晚拍出来完全不同?答案藏在光线的角度和色温里,正午的顶光会在人脸投下难看的阴影,就像用直射灯照石膏像;而日出时的斜光能给景物描出金边,如同面包师给蛋糕刷的焦糖层,试着用手挡住镜头前的阳光,你会发现阴影突然变得柔和——这就是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带着反光板,其实白卡纸也能达到类似效果。
快门速度决定时间切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摄奔跑的宠物时总得到模糊影像?这就像试图用勺子接住喷泉的水滴,1/500秒以上的快门能凝固浪花飞溅的瞬间,而1/30秒会让瀑布变成丝绸,有个实验很有趣:晚上用三脚架固定相机,设置2秒快门拍车流,你会得到红色尾灯编织的光带,记住手持拍摄时,快门分母最好大于镜头焦距,比如50mm镜头至少用1/60秒。
构图是视觉的语法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照片看着别扭?可能违反了三分法则,想象用井字格把画面分成九宫格,把地平线放在下1/3线时,天空会显得更辽阔,拍人像时如果总把人物居中,就像把盆栽摆在房间正中央般呆板,下次尝试让模特的视线方向留出更多空间,你会发现照片突然会"呼吸"了,对角线构图则像倾斜的梯子,能引导视线爬上整个画面。
景深是聚焦的魔法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手机拍美食总像贴在背景布上?大光圈镜头能制造虚实渐变,F1.8的光圈会让咖啡杯后的书架融化成色块,就像近视者摘掉眼镜看世界,反过来拍集体照时要用F8以上光圈,确保最后一排的人不会变成模糊的影子,有个技巧:对焦在前数第二个人,这样前后景深分配最均衡,就像分蛋糕时给每人都留足份量。
白平衡是色彩的温度计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室内照片总发黄?相机像固执的画家,非要把钨丝灯照明的房间画成暖色调,设置5500K色温拍雪景,你会得到忧郁的蓝调;而用3000K拍烛光晚餐,则能还原火焰跳动的暖意,遇到混合光源时,可以对着灰卡或白纸自定义白平衡,这就像给钢琴调音师定准基准音,记住晨雾中的青灰色和夕阳下的橙红色都是合理的存在,别让自动模式抹杀这些微妙情绪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