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考摄影系应该从哪方面入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你需要掌握基础器材操作
别急着追求高端设备,先把手里的相机摸透,很多人连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都分不清,却整天纠结要不要买最新款镜头,试着用同一台相机拍100张不同参数的照片,你会发现自动模式拍出来的往往太平淡,比如拍流水时,把快门调到1/15秒,画面立刻有了丝绸般的质感;而用1/1000秒定格飞溅的水珠,又是另一种冲击力,器材就像自行车,关键不在于品牌,而是你能否用它骑出自己想要的速度。
你必须理解光线语言
摄影是用光作画的艺术,但很多人把"光线好"简单等同于晴天正午,试着在清晨五点半蹲点:斜射的晨光会给建筑拉出戏剧性的影子,而阴天下午四点的散射光反而适合拍人像,有次我在雨天拍咖啡馆,玻璃上的水珠把霓虹灯折射成彩色光斑,这种意外效果比刻意布光更生动,强光像直白的宣言,柔光像耳语,你要学会在不同场景选择"说话方式"。
你应该建立视觉资料库
考前翻翻自己手机相册,如果全是网红角度打卡照,那就危险了,每天强迫自己拍三张"反套路"照片:给垃圾桶来个仰拍特写,或者对着斑马线长时间曝光,有次我盯着地铁玻璃反光拍了半小时,最后选出的那张扭曲人脸,后来竟成了作品集里被讨论最多的,建议随身带个小本子,看到电影/画册里特别的构图就速记下来,这种积累比临时抱佛脚管用十倍。
你得学会用照片讲故事
考官见过太多技术完美的糖水片,但会被有叙事感的照片吸引,试着用五张照片讲清楚"早餐摊主的一天":第一张虚焦的揉面手势,第二张蒸笼热气后的皱纹,第三张沾着面粉的收款二维码...这种组照比单张大片更能体现观察力,有考生交过一组"父亲总在画面边缘"的家庭照,笨拙的构图反而透露出真实情感,这种有温度的瑕疵比精致但空洞的作品更有穿透力。
你该培养持续创作习惯
突击三个月赶出来的作品集,专业人士一眼就能看穿,定个"21天拍摄计划":周一拍所有圆形物体,周二专注蓝色调...坚持下来你会发现,到第七天时已经能下意识避开俗套构图,有个考上名校的考生告诉我,他坚持两年每天拍一张"窗外的树",最后呈现的四季变化打动了考官,摄影系要的不是临时工,而是能长期保持创作饥饿感的人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