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师的情绪会改变照片的基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你举起相机时,是否注意到手指的力度会影响构图?焦躁时容易拍出倾斜的地平线,而平静时连落叶的弧度都变得温柔,去年冬天我在北海道拍雪景,零下十五度的寒风里,起初冻得发抖的照片全是灰蒙蒙的调子,后来钻进暖和的咖啡馆喝了热可可,再出来拍的雪地突然有了蜂蜜色的反光——同样的白平衡设置,不同的心境让照片活了。
取景框是摄影师思维的投影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十个人拍同一棵树能呈现十种姿态?某次街头摄影工作坊里,我们围着巷口的梧桐树拍摄,建筑背景的同事总把枝干拍成几何分割线,而拍人像出身的学员专注树皮褶皱里的光影,这就像炒菜,有人盯着火候,有人在意摆盘,我让学生们交换相机拍摄,结果构图依然带着个人印记——因为取景时我们总不自觉寻找符合自己审美的那帧画面。
肢体语言会钻进照片的毛孔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蹲着拍和趴着拍的小孩完全是两个物种,信不信?上个月在幼儿园拍摄时,我膝盖上的淤青成了最佳教具,当摄影师与拍摄对象处在相同高度,照片里的眼神交流会产生化学反应,有次我踮脚拍厨房里的老太太,成品像是冷冰冰的纪实;后来坐在小板凳上仰拍,蒸汽里的皱纹突然开始讲故事,你的脊椎弯曲度,决定了照片的呼吸频率。
快门速度暴露了摄影师的性格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有人说"手抖毁了大片",但某些抖动反而成就了杰作,认识个总用1/30秒快门的摄影师,他的城市夜景总带着醉汉般的迷幻光轨,有回我借他三脚架,结果拍出来的照片规矩得索然无味,这就像强迫左撇子用右手写字,技术完美却丢了魂,现在我会故意在长曝光时轻晃相机,让灯光像喝醉的萤火虫——有些缺陷恰恰是摄影师留在底片上的指纹。
服装颜色能污染整个画面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穿大红衣服拍银杏林会发生什么?去年秋天就吃过这个亏,站在金黄色的树林里,取景器边缘总钻进刺眼的红色反光,最后成片像被泼了番茄酱,后来改穿卡其色风衣,突然发现镜头能准确捕捉叶脉的渐变,摄影师就像变色龙,我们的存在应该强化画面而非干扰,现在我的摄影包里永远塞着中性灰外套,毕竟没人希望自己成为照片里最扎眼的瑕疵。


 诗意弥漫心间
 诗意弥漫心间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