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筑摄影需要找准视觉锚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摄写字楼时,许多人会陷入"拍全还是拍局部"的矛盾,就像吃西瓜总想第一口咬到最甜的部分,建筑摄影也需要找到最具张力的结构点,我曾在拍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时放弃全景构图,转而用仰拍捕捉玻璃幕墙与云层的互动——那些扭曲反射的云朵反而让静态建筑有了流动感,观众视线需要锚点,可以是旋转楼梯的螺旋线,也可以是拱顶投下的几何光斑。
光线是建筑的雕刻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午后三点拍传统民居和正午拍完全是两个物种,在徽州拍摄马头墙时,侧光能让青砖的肌理像老人皱纹般深刻,而顶光时墙面就变成乏味的白板,有个反常识的技巧:雨后的阴天反而是拍摄现代玻璃建筑的好时机,散射光能避免高光过曝,让芝加哥千禧公园的"云门"雕塑呈现出果冻般的质感,你见过清晨六点斜射进教堂彩窗的光柱吗?那可比任何后期滤镜都震撼。
透视变形需要巧劲化解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用广角镜头仰拍高楼时,建筑物会像比萨斜塔般往后倒,这可不是艺术效果而是技术失误,有次在威尼斯拍总督宫,我后退到广场对角线位置,用24mm镜头保持水平,后期再用透视裁剪工具微调——就像裁缝修改西装裤腿那样自然,更聪明的做法是寻找天然框架,比如透过拱门拍摄圣家堂,既规避变形又增加景深,就像给蛋糕加了个包装盒。
人物能激活建筑的生命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空荡荡的卢浮宫广场照片就像没放盐的汤,等待穿红裙的游客走进贝聿铭玻璃金字塔的倒影中,整个画面突然有了温度,在京都拍清水舞台时,我特意等到撑油纸伞的游客出现在悬挑木结构下方,建筑尺度感瞬间具象化,但要注意人物占比不能超过十分之一,他们终究是味精而非主料——毕竟没人去餐馆专吃味精拌饭。
天气意外成就独特影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大雾天本打算收器材,却拍出了最满意的广州塔作品,能见度不足百米时,塔身中部消失在云雾里,只剩顶部像悬浮的太空站,去年台风前夕在青岛拍教堂,乌云压顶的暗调背景让德式尖顶像童话里的黑城堡,建筑摄影手册不会告诉你:暴雨前半小时的天空,往往比晴空万里更有戏剧张力,就像烧焦的锅巴有时比白米饭更诱人。


 FlowerFieldBliss
 FlowerFieldBliss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