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师要多久能学完画画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视觉观察力的共通训练
按下快门的瞬间和落下画笔的刹那,本质都是对光影的截取,摄影师用取景框做减法,画家用空白画布做加法,但两者都需要训练"看到褶皱里的高光"的能力,去年拍摄咖啡馆窗边人像时,我发现模特毛衣反光处藏着青色调,这和油画中罩染技法异曲同工——后来刻意用85mm镜头模仿伦勃朗用油彩堆叠光斑的效果,画面顿时有了古典质感。  
构图语言的转换成本
三分法构图在摄影中是肌肉记忆,转到素描纸上却可能画出呆板的格子,实地写生时总不自觉寻找"天然画框",就像在威尼斯用拱门框架构图拍摄贡多拉,但转换成钢笔速写时,那些建筑透视线条突然变得难以驾驭,有个诀窍:把相机显示屏调成单色模式,观察现实场景的明暗结构,这比直接临摹画册更能理解块面关系。  
色彩系统的认知冲突
摄影师的色轮记忆来自白平衡校准,画家的调色盘却遵循颜料物性,在冰岛拍极光时,相机能轻松记录下荧光绿,但用丙烯颜料再现时,至少要混合五种颜色才能接近那种通透感,有个有趣的矛盾:摄影师总在后期削弱饱和度,画家却要拼命提高颜料纯度——这就像厨子做菜放盐和食客加盐的关系。  
时间维度的创作差异
摄影是1/4000秒的决断,绘画是400小时的沉淀,拍摄运动场景时,我们习惯等待决定性瞬间;但画速写时,必须强迫自己观察模特的静止状态,上个月在动物园拍火烈鸟,连续三天定点拍摄才捕捉到理想的颈部曲线,而用炭笔表现同样的动态,竟需要理解每片羽毛的生长规律,这种时间感知的切换,或许比技法更难掌握。  
肌肉记忆的重新编程
右手按快门左手调参数已成本能,突然要换成握笔的倾斜度控制线条粗细,拍摄微距时常快速旋转对焦环,但画工笔时,手腕悬空的稳定性需要重新训练,有个笨办法:用相机拍下要绘制的对象,然后在iPad上对着照片描线——这不是作弊,而是建立手眼新协调的过渡期,就像学自行车的人总要先装辅助轮。


 Grace优雅范
 Grace优雅范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