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选择适合的拍摄模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新手打开相机就被“P/A/S/M”这些字母搞晕了,其实就像开车,自动挡(P模式)适合快速抓拍,而手动挡(M模式)则是给你完全的控制权,比如拍摄流水时,用快门优先(S模式)调低速度,水流会变成丝绸状;但若光线强烈,照片可能过曝,这时候就得手动调小光圈来平衡,模式不是越高阶越好——就像炒菜,火候大了反而容易糊。
为什么你的照片总是不够清晰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有人抱怨“明明对焦了还是模糊”,问题可能出在快门速度上,手持拍摄时,快门速度建议不低于焦距的倒数(比如50mm镜头用1/50秒以上),但如果是拍奔跑的宠物,1/200秒可能都嫌慢,另一个陷阱是过度依赖自动对焦:拍树叶时相机可能对焦到背景,这时切换手动对焦,用屏幕放大功能精准对准叶脉,效果立竿见影。
光线不足时如何避免噪点爆炸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提高ISO确实是救急方案,但超过1600后画质就像老电视的雪花屏,有次在博物馆拍展品,不能开闪光灯,我把ISO控制在800,同时把相机搁在展柜边缘当临时三脚架,用1/10秒慢速快门——虽然要屏住呼吸按快门,但成片比硬拉ISO干净得多,RAW格式能保留更多暗部细节,给后期留出降噪空间。
构图技巧如何让照片摆脱平庸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把主体放在正中间?试试“三分法”:想象画面被井字格分割,把地平线对齐下1/3线,或者让人物眼睛落在右上交叉点,拍美食时,45度斜拍既能展示菜品层次,又不会像俯拍那样呆板,有次拍街头咖啡摊,我特意把虚化的行人放在前景,透过他们拍老板冲咖啡的动作,画面瞬间有了故事感,规则是用来打破的——但先得知道规则是什么。
后期处理到底该修到什么程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饱和度拉到刺眼的“风景大片”吗?过度修图就像化妆卡粉,基础调整中,白色色阶往左拉能恢复高光细节,黑色色阶右移能挖出暗部层次,但动色调分离时要克制,给阴影加一点蓝调可以,千万别把夕阳下的影子修成紫色,导出前不妨把照片晾半天再看,经常会发现某些调整过于突兀,毕竟修图不是变魔术,真实感才是耐看的关键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