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需要先了解相机的脾气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刚拿到相机时,很多人会像对待新手机一样直接按快门,结果发现照片不是过曝就是模糊,相机其实像个性子倔的伙伴——光线不足时它会用噪点抗议,逆光拍摄时干脆把主体拍成剪影,试着在室内关灯后拍摄窗边的水杯,你会发现自动模式拍出的不是杯子发灰就是窗外惨白,这时候就要手动调整ISO和曝光补偿,就像哄小孩吃饭,得先摸清它什么时候愿意配合。
构图是照片的骨架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样的景点,有人拍出来像明信片,你的却像随手拍?试着把咖啡杯放在餐桌对角线位置拍摄,再对比放在画面正中的效果,前者会让杯子的轮廓和蒸汽的曲线自然引导视线,后者则像证件照般呆板,三分法"不是铁律,当拍摄夕阳下的剪影时,把地平线压到画面底部1/5处,反而能让天空的渐变色彩成为主角。
光线是隐形的雕刻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正午拍人像总显得皮肤粗糙?下次试试在树荫下拍摄,树叶间隙漏下的光斑会像天然柔光箱,有次在夜市拍炸鸡摊,直接闪光灯拍摄会让油光变成刺眼白斑,但改用摊贩灯泡的暖光侧打,炸鸡的酥脆感反而从照片里溢出来,记住硬光适合表现金属质感,柔光更适合刻画肌肤纹理,这和女生化妆时选高光是一个道理。
快门速度能冻结时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宠物总得到模糊的残影?把快门调到1/1000秒试试,你会惊讶连狗毛上的雨滴都能凝固,但拍摄奶茶倾倒的瞬间时,1/200秒反而比更快的速度合适——略微的流动感能让画面更有生命力,有次拍跳广场舞的大妈,用1/125秒拍出的裙摆动态,比完全静止的画面多了三倍感染力,这就像煮溏心蛋,全凝固就没意思了。
后期是最后的调味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直出照片总像没加盐的菜?试着只调两个参数:把阴影提高15点,饱和度降5点,你会发现阴天拍的灰蒙蒙建筑突然有了层次,又不会像滤镜那样假,但千万别学网红把蓝天调成荧光色——就像红烧肉加草莓酱,技术再高超也救不回来,记住所有调整都要服务主题,拍老人肖像时加锐化反而会暴露皱纹,这时候柔焦才是智慧选择。


 CloudWhisper
 CloudWhisper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