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课程教学反思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相机参数设置需要匹配拍摄场景
很多初学者习惯将光圈、快门、感光度设为固定组合,但实际拍摄中,参数必须随环境动态调整,例如拍摄流水时,若想呈现丝绸质感,1/4秒以下的慢门必不可少,但同一组参数用于奔跑的宠物就会产生模糊残影,上周课程中有学员在阴天使用f/16小光圈拍人像,导致ISO被迫提高到6400,画面充满噪点——这就像在昏暗的厨房坚持用最小火苗炒菜,最终成品必然夹生,是否需要为每个场景建立参数预案?其实只需记住:光圈控制虚实,快门决定动静,ISO弥补明暗,三者需像齿轮般咬合运转。
构图法则不能替代视觉直觉
三分法、引导线等规则容易让作品陷入模板化,曾有位学员执着于将地平线压在画面下三分之一处,却忽略了暴风雨前乌云压顶的压迫感更适合低机位构图,就像装修房子时,黄金分割比例能保证基础协调,但真正打动人心的可能是墙角那株野蛮生长的绿植,当拍摄街头老人在晨光中读报时,打破常规的俯拍视角反而让皱纹里的岁月故事更具冲击力,规则该是跳板而非枷锁,你们是否也遇到过被构图法则束缚创意的时刻?
后期处理应当尊重原始光影
有人把修图软件当作"后悔药",过度拉亮阴影导致照片失去立体感,上周批改作业时,发现某张傍晚逆光人像的暗部被提亮到失真,窗框投射的自然光斑反而成了碍眼的瑕疵,这好比给红烧肉加糖精掩盖焦糊味,本质是拍摄时没处理好光比,真正有效的做法是拍摄阶段就用反光板补光,或者采用包围曝光,修图该是锦上添花,而非拆东墙补西墙,你们觉得哪些后期操作最容易弄巧成拙?
设备性能不等于拍摄能力
总有人追问"要不要换全画幅",却忽略了好照片的核心要素,见过用手机抓拍到决定性瞬间的学员,也遇到过扛着顶级设备却总错过精彩时刻的同好,就像米其林厨师用普通炒锅也能做出美味,关键在火候掌控而非灶具品牌,特别提醒:长焦镜头拍特写固然方便,但走近拍摄对象才能建立情感联结,下次外拍不妨试试定焦镜头,这种"自缚手脚"的练习往往最能突破瓶颈。


 幽径独赏芬芳
 幽径独赏芬芳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