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是摄影师的隐形画笔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一场景早晨拍出来像油画,中午却像证件照?关键在于光线质感,侧光能雕刻物体的立体感,比如拍摄陶罐时,45度角的光线会让罐子表面的釉色泛起涟漪般的层次;而正午顶光在拍人像时,会在眼窝投下难看的阴影,这时候可以让人物抬头借光,或者用反光板从下方补光,阴天其实是天然的柔光箱,适合拍婴儿皮肤或静物细节。
快门速度能冻结时间也能拖拽时光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摄飞鸟时1/2000秒能凝固翅膀上的每根羽毛,但用1/30秒追拍赛车,背景会拉出速度线而主体保持清晰——这就像用眼睛紧盯移动车辆时,周围景物会自动虚化,有个练习方法:让朋友横向慢跑,你半按快门跟随,等身体摆动节奏和他同步时按下快门,注意手持拍摄别低于安全快门,否则照片会像隔夜冷掉的粥一样糊成一团。
构图是视觉的语法规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照片看着"堵得慌"?可能是忽略了呼吸空间,拍人像时,如果人物视线向右,就在画面右侧留出余白,这和书面排版要留页边距同理,三分法不是铁律但很好用:把黄昏的太阳放在右上交叉点,左下角安排剪影的垂钓者,水面反光自然形成引导线,遇到杂乱的背景怎么办?蹲下来用天空当画布,或者开大光圈让背景融化成色块。
色彩情绪比调色盘更重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冷色调的蓝灰适合表现孤独感?试试在雨天拍摄时故意欠曝一档,让潮湿的柏油马路泛出金属光泽,食物摄影的暖黄调看着有食欲?不妨在面包旁边放半杯冰牛奶,冷暖对比会让画面像刚出炉般鲜活,记住相机白平衡会被欺骗:夕阳光照在白墙上,自动白平衡会拼命校正成白色,反而丢了金色余晖的氛围,这时候手动设置5500K更能还原现场温度。
镜头语言决定叙事角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广角镜头拍人像会变形,但用得好能制造戏剧感——蹲下来仰拍打伞的行人,伞沿会像穹顶般向四周伸展,200mm长焦压缩空间的特性,能让远处山峦紧贴着城市楼群,产生超现实的压迫感,微距镜头下露珠是水晶球,但别忘了收小光圈,否则景深会薄得像张糖纸,下次拍宠物时,试试把手机倒过来贴地拍摄,这个非常规视角会让猫的胡须显得像探出的天线。


 Star闪耀
 Star闪耀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