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师puzzleung的实战手记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光线会欺骗你的测光表
很多人以为相机测光系统是绝对可靠的,但清晨逆光拍摄人像时,你会发现面部总是一片死黑,这不是相机故障,而是18%灰的测光逻辑在作祟——它默认所有场景都接近中性灰反射率,解决方法很简单:对准人物面部半按快门锁定曝光,或者直接增加1.5档曝光补偿,就像煮汤时尝了咸淡还得再加盐,测光表给的"标准"往往需要人工调味。
三脚架可能成为创作枷锁
影友们都强调三脚架的重要性,但在夜市抓取炊烟蒸腾的瞬间,支脚架的时间足够让二十个精彩画面溜走,这时不妨把相机背带绕在手臂上形成三角稳定,用1/15秒快门配合呼吸节奏拍摄,去年在重庆洪崖洞,我靠着这个土办法拍到了灯笼与蒸汽交织的魔幻场景,关键要记住:规则是铁打的,但拍摄是水活的。
大光圈虚化会谋杀故事性
f/1.4镜头确实能制造奶油般化开的背景,但拍摄市集老匠人时,完全虚化的篾条工具会让画面失去叙事支点,有次在皖南,我特意用f/5.6拍摄编竹老人,前景半虚的篾条既突出主体,又保留了手艺的关键元素,这就像听交响乐不能只要小提琴声部,适当的"杂音"才是生活的和声。
后期软件不是后悔药
很多人指望Lightroom能拯救所有废片,但过曝的高光就像煮糊的牛奶——再厉害的软件也找不回原始质感,上个月在沙漠拍摄,正午强光下骆驼的鬃毛细节完全溢出,后期时连AI修图都束手无策,真正的好照片在按下快门时就已经完成80%,后期只是微调,这个道理和建房要先打好地基一样简单。
雨天其实是天然柔光箱
多数人遇到雨天就收起相机,殊不知雨雾是绝佳的天然柔光罩,去年梅雨季在西湖,我故意等到细雨朦胧时拍摄雷峰塔,雨滴在镜头前形成天然前景,建筑轮廓像被水彩晕染过,记住把ISO调到800左右,让快门速度维持在1/125秒以上,雨丝会变成画面里的银针而不是模糊的拖影,坏天气才是好照片的通行证。


 Sky天空蓝
 Sky天空蓝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