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摄影教程

消失点构图的特点,消失点构图的视觉特点与艺术表现

消失点构图能强化画面纵深感当两条铁轨在远方交汇时,人眼会不自觉地被那个"消失"的终点吸引——这就是典型的消失点效应,拍摄城市街道时,故意将相机贴近地面,让斑马线…

消失点构图能强化画面纵深感

消失点构图能强化画面纵深感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当两条铁轨在远方交汇时,人眼会不自觉地被那个"消失"的终点吸引——这就是典型的消失点效应,拍摄城市街道时,故意将相机贴近地面,让斑马线、路灯和建筑轮廓线全部指向画面中央的某个虚拟点,原本平面的沥青路面会突然"立"起来,曾有学员抱怨拍不出地下车库的深邃感,后来让他蹲在坡道最低处仰拍,倾斜的墙面导引线瞬间把空间压缩成了科幻隧道。

消失点需要实体线条作为载体

消失点需要实体线条作为载体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别指望凭空变出透视魔法!去年在草原拍摄时,有位爱好者试图用纯色天空制造消失点,结果画面像被熨斗烫平的衬衫,有效的导引线可以是具体的物体:高速公路护栏、书架侧面的木纹、甚至餐桌上并排的筷子,记得拍图书馆时,我把三脚架架在两排书架中间,让金属支架的棱角与书本书脊形成双重指引,远处暖光灯恰好落在消失点区域,知识长廊的仪式感就出来了。

消失点位置决定画面情绪

消失点位置决定画面情绪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把交汇点放在正中央?那会像学生证的证件照般呆板,尝试让消失点偏移到黄金分割点:拍地铁通道时故意让人物向左行走,隧道顶部的弧形管线向右上方延伸,那个偏离中心的消失点反而让画面有了呼吸感,极端情况下,让消失点完全处于画框外——比如拍摄向右侧延伸的跨海大桥时,只截取桥面局部,观众大脑会自动补全看不见的终点,这种"未完待续"的构图比直给更有回味。

广角镜头会夸张消失点效应

广角镜头会夸张消失点效应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用24mm镜头拍摄走廊,两侧墙壁会像被巨人掰弯的积木般剧烈收缩,这种变形能制造戏剧性,但也可能变成灾难,上周帮餐厅拍宣传照时,35mm镜头下木质吊顶的导引线刚刚好,换成16mm鱼眼后,天花板简直要砸到顾客头上,有个取巧的办法:站在楼梯转角处用中焦段拍摄,既保留台阶的透视收缩,又不会让扶手扭曲成麻花,消失点是佐料而非主菜,当画面出现三个以上激烈汇聚的线条时,最好在交点处安排个醒目的视觉锚点。

消失点能与其它构图法则叠加使用

消失点能与其它构图法则叠加使用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谁说透视导引线不能和框架构图共生?去年在京都拍町屋,故意让门框形成天然画中画,庭院里的踏脚石连成虚线指向远处的枯山水,这种"套娃式"构图让二维照片有了三重景深,更绝的是结合动静对比:用慢门拍摄车流,让红色尾灯拖拽出的轨迹与立交桥结构线共同指向夜空,静态的钢筋骨架和动态的光束在消失点处完成时空交叠,下次拍庙宇屋檐时,不妨试试让飞翘的鸱吻与香炉青烟形成虚实相生的导引线?

本文源于网友整理,不代表爱摄像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若作品存在侵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。

为您推荐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