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决定了照片的质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举着手机直接怼脸拍,结果脸上全是阴影,像被泼了墨水,其实光线就像炒菜的油温——火候不对,再好的食材也白搭,侧光能让人像轮廓立体,比如下午四点左右的阳光斜着打在脸上,鼻梁和下颌的阴影会自然过渡;逆光拍摄时记得打开HDR模式,否则人脸黑得像剪影,阴天反而是拍静物的好时机,柔光能让物体颜色更饱和,不信你试试对比晴天拍的咖啡杯,阴天版本绝对更显质感。
构图要像搭积木一样思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样的景点,有人拍出来杂乱得像垃圾场,有人却能拍出杂志封面?关键在构图法则,三分法不是死规矩,但把主体放在交叉点上,画面立刻就有了呼吸感,拍美食时故意把盘子切掉三分之一,反而比完整呈现更诱人,这就像吃蛋糕只给看最上面的草莓——留白引发想象,遇到对称建筑别傻站正中间,稍微侧移两步,让透视产生的线条形成天然引导线,观众的视线自然被引向主体。
焦距是隐形的造型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手机镜头拉到1.5倍以上再拍人像,脸型会立刻变精致,这是光学焦距的魔法,广角镜头拍全身照容易把腿拉长,但要是凑太近,鼻子会被放大得像匹诺曹,拍宠物时趴下来用它们的视角,50mm焦距能还原最真实的毛发层次,长焦压缩背景,适合拍层层叠叠的山峦;短焦强调空间感,适合表现夜市摊位的热闹纵深。
等待比快门更重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摄影师最值钱的不是设备,是耐心,拍樱花要等风吹过的那一秒,拍孩子要等他忘记镜头的瞬间,见过凌晨五点的菜市场吗?摊主摆货时形成的几何排列,比白天杂乱场景震撼十倍,拍街头时先观察十分钟,找到最有故事感的角落——可能是老人看报的侧影,也可能是咖啡杯旁翻开的书本,别急着按快门,让画面自己讲故事。
后期是最后的调味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直接发原图就像没加盐的汤,但重口味修图又会像打翻调料瓶,拉高阴影细节时别超过15%,否则照片会泛灰;肤色调整要动橙色明度而非饱和度,不然脸会像涂了劣质粉底,遇到背光照片,用局部提亮比整体调曝光更聪明,就像化妆只打高光不涂全脸,所有调整都是为还原你按下快门时感受到的氛围,而不是创造不存在的东西。


 Fish鱼儿游
 Fish鱼儿游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