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需要先熟悉手中的器材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举起相机就急着按快门,结果发现对焦模糊、曝光失控,相机不是魔法棒,它需要你像学自行车那样先摸清刹车和变速器,试着在室内拍静物:把水杯放在窗前,手动调整光圈观察景深变化,用快门速度捕捉水流轨迹,别被"全自动模式"惯坏——就像用计算器做加减法,永远学不会心算。
构图法则比滤镜更重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样的手机,别人拍的照片总像杂志大片?关键在构图,记住三分法就像炒菜掌握火候:把主体放在网格线交叉点,留出呼吸空间,下次拍街景时,让路灯占据右下交叉点,天空留出三分之二,你会发现画面突然有了呼吸感,但别被规则捆住手脚,就像写诗先学格律再破格律。
光线是你的隐形画笔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正午拍人像总像在拍通缉令?硬光在模特脸上凿出沟壑,而晨昏时分的柔光能抚平皱纹,试着在下午四点拍阳台的绿植,侧光会让叶片纹理像浮雕般立体,阴天反而是拍人像的好时机,云层就像巨大的柔光箱,控制不了太阳就调整站位,就像你不能改变风向但能调整船帆。
后期不是救生圈而是冲浪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有人以为修图能拯救所有废片,这就像指望美颜相机能治好骨折,RAW格式给你更大调整空间,但过度拉高阴影会让照片像泡发的馒头,试着只调三个参数:适当增加对比度,微调白平衡,裁剪多余元素,真正的厨师不会靠味精提鲜,前期拍摄才是主菜。
观察比技术更值得训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老摄影师用手机也能出大片?他们像侦探般观察世界,在地铁站注意光影如何穿过扶梯缝隙,雨后的水洼如何倒映霓虹,每天用手机拍十张不同质感的物体:生锈的铁门、结霜的玻璃、猫耳朵上的绒毛,这些练习比死记参数有用,就像画家要先学会观察阴影才能驾驭颜料。


 FireflyDance
 FireflyDanc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