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州产业大学摄影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相机基础设置决定画面成败
刚接触摄影的学生常抱怨照片模糊或过曝,问题往往出在基础设置,九州产业大学艺术学部中庭的玻璃穹顶是典型例子——正午阳光透过钢结构投射斑驳光影,若直接使用自动模式,相机可能误判为阴天场景导致画面发灰,建议手动设置白平衡至"日光"模式,将ISO控制在400以下避免噪点,遇到逆光拍摄人像时,不妨尝试点测光对准面部,再降低1档曝光补偿保留背景细节。
构图法则需要灵活打破
教授们总强调三分法构图,但艺术楼前那棵歪斜的樱花树教会我们例外,去年毕业季,有位学生故意将树干置于画面正中央,利用树枝的放射性线条引导视线至顶端的学士帽,这种对称破局反而获得校内影展金奖,当主体具有强烈方向性时,中心构图能强化张力,拍摄运动社团训练时,试试在人物前方预留更多空间,让观者自然联想后续动作。
光影控制考验观察耐心
摄影棚课程使用的常亮灯固然稳定,却比不上旧图书馆西侧楼梯间的自然光魔法,下午三点半的阳光会透过磨砂玻璃形成渐变光幕,此时用反光板补亮阴影区,能拍出皮肤质感通透的人像,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:阴天时的柔光适合表现织物纹理,试着把服装设计系学生的作品挂在灰色水泥墙前拍摄,你会惊讶于暗部呈现的细腻层次。
后期处理要保留现场温度
数字媒体实验室的苹果显示器显色精准,但过度依赖PS会导致照片失去九州产业大学的独特氛围,去年文化祭的夜市照片,有人用冷色调预设反而抹杀了纸灯笼的暖意,建议RAW格式拍摄后,仅微调曝光曲线和色温偏移,特别注意:处理建筑系模型作业照片时,锐化强度不宜超过30%,否则混凝土表面的颗粒感会显得虚假。
特殊题材需要突破惯性
当拍摄工学部机器人竞赛时,常规的俯拍角度会埋没机械结构美感,趴在地上用广角镜头仰拍,让液压杆与天花板管线形成几何对话,这种"工程师视角"往往更震撼,遇到雨天别急着收相机,试试用1/15秒快门捕捉雨滴在校园铜像上溅射的轨迹,记得给镜头戴上防水罩——这可比后期添加雨丝特效真实得多。


 Magic魔法梦
 Magic魔法梦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