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是摄影的隐形画笔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在清晨或黄昏拍摄?因为此时的光线像被纱帘过滤过,既柔和又有方向性,试着在正午用手机拍人像,你会发现模特的眼窝和鼻下全是黑影,这就是顶光造成的"骷髅光效",解决办法很简单:让模特背对太阳,用反光板补光,或者直接移到树荫下,阴天的云层就是天然柔光箱,特别适合拍儿童和静物。
构图要像下棋般预留空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新手常把主体塞满画面,就像把象棋棋子挤在棋盘角落,观察获奖作品会发现,摄影师都在画面左侧留出空间——这是阅读视线自然停留的位置,拍摄奔跑的宠物时,在它前方预留两倍于身体的空白;拍茶杯特写时,把杯柄朝向画面内侧,仿佛下一秒就会有人端起它,这种"视觉呼吸感"能让照片活起来。
快门速度是凝固时间的魔法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瀑布用1/1000秒会得到冻结的水珠,但为何大师们偏爱1/15秒?这就像选择看单颗雨滴还是欣赏雨丝,手持拍摄时有个铁律:快门分母必须大于焦距数值,比如用200mm镜头时,快门至少要1/200秒,但故意制造模糊反而能表现动感:试试用1/30秒追拍自行车,背景会拉出丝绸般的流动线条。
后期修图如同煲汤调味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有人觉得调色像撒辣椒面——下手越重越刺激,但过饱和的风景照就像打翻的调料罐,专业做法是分三次微调:先拉直地平线,再像拧水龙头般控制高光/阴影的流量,最后用局部调整笔像抹黄油那样提亮眼神光,RAW格式是生食材,JPG则是方便面——前者给你留足了"回锅"的余地。
镜头语言要说人听得懂的方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85mm镜头拍人像更讨喜?因为它模拟了人类交谈时的视角距离,用广角镜头拍特写会像吵架时贴脸说话,而长焦镜头则像隔着马路喊话,下次拍美食时,把50mm镜头凑近到能闻到香气的距离,你会得到带着温度感的"第一口视角",好照片不需要解释,它自己会对着观众耳语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