优秀摄影作品评选需要关注构图平衡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照片第一眼就让人舒服?关键在于画面元素的排布像秤杆两端的砝码,比如拍摄山水时,若把地平线压在画面正中央,会显得呆板;但若让天空占三分之二,地面占三分之一,或反过来,画面立刻有了呼吸感,记得去年在西湖拍落日,故意把雷峰塔放在右侧交叉点,左侧留出水面倒影,评委说这种"错位平衡"让静态风景有了动势。
光线运用决定作品层次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中午顶光拍人像容易成"熊猫眼",但换个角度呢?有次在胡同里遇到正午强光,让模特背靠灰墙形成天然反光板,硬光经墙面散射后竟变成柔和的轮廓光,这就像炒菜时猛火改文火——光质比光量更重要,黄昏时分的"魔术光线"虽好,但若遇到阴天,学会用慢门捕捉云层流动的层次,反而能拍出油画般的肌理。
主题表达要像剥洋葱般清晰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委面对海量作品时,哪张能让人多看三秒?去年有张获奖照片:暴雨中环卫工擦拭垃圾桶,作者用1/500秒定格了水滴悬空的瞬间,这比单纯拍人物特写更有叙事力,就像短篇小说总比流水账动人,试着给自己设问:这张照片想说什么?是清晨菜市场的烟火气,还是钢铁森林的孤独感?剔除无关元素比添加更重要。
技术瑕疵可能成为个性印记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谁说噪点一定是败笔?曾见过获奖作品故意用高ISO保留夜间现场光,颗粒感反而强化了地下乐队的粗粝感,这类似手工陶器的窑变,规整的瓷器反失韵味,但要注意"可控的意外",比如拍运动场景时,轻微脱焦能强化速度感,但大面积虚焦就是技术事故了,关键要像厨师掌控火候,知道什么时候该关掉防抖功能。
色彩情绪比准确还原更重要
为什么梵高的向日葵比实物照片更打动人?色彩可以撒谎,但必须撒得真诚,江南春雨用青灰色调传递惆怅,西北戈壁靠橙红色调诉说苍茫,有次拍古镇婚礼,故意在白平衡里加洋红,喜服的饱和度像要滴出血来,评委却夸"用色彩听到了唢呐声",相机的"标准模式"就像普通话,而方言往往更鲜活。


 Sun阳光仔
 Sun阳光仔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