徕卡相机如何驾驭手动对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许多摄影师初次接触徕卡M系列时,会被它的黄斑对焦系统难住,为什么在自动对焦普及的今天,徕卡仍坚持手动?这就像用钢笔写字——虽然慢,但每一笔的力道和角度都掌控在自己手里,实际操作中,建议先对准高对比度边缘(如窗框或文字),转动对焦环直到黄斑重合,拍摄街景时,可以预设对焦距离:若主体在3米外,将镜头刻度调到3米并缩小光圈至f/8,就能获得清晰的"超焦距"效果,省去临时对焦的麻烦。
徕卡镜头的"缺陷美"怎么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徕卡老镜头常有的暗角、边缘分辨率下降,反而成了风格化标签,比如Summicron 35mm f/2的暗角在黑白模式下,能自然形成视觉引导框,拍摄咖啡馆场景时,故意将主体放在画面中央,四周渐变的暗角就像聚光灯效果,这种特性类似老式灯泡的照明——中心明亮边缘渐暗,反而比均匀打光更有温度,要注意的是,彩色摄影时暗角可能偏暖,建议RAW格式拍摄以便后期统一色调。
为什么徕卡相机更适合黑白模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按下徕卡机身的黑白预览键,你会立刻发现明暗层次变得立体,这得益于CCD传感器对灰阶的细腻呈现,就像素描画家用8B铅笔能画出12种灰度,拍摄斑驳的老墙时,自动测光容易让高光过曝,此时要手动降低1-1.5档曝光,保留砖缝的纹理,有个技巧:观察取景框时眯起眼睛,如果明暗分布仍能辨认主体轮廓,这张黑白照大概率成功,徕卡的黑白不是去色,而是用光影重新构图。
徕卡相机如何拍出"空气感"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所谓"空气感",是指画面中若有似无的立体氛围,使用徕卡Noctilux系列镜头时,开大光圈到f/1.4以上,焦点外的光斑会呈现独特的"泡泡散景",雨天拍摄橱窗时,对焦在玻璃反光上,后景的霓虹灯就会化成彩色光雾,这类似于人眼聚焦近处物体时,远景自然虚化的生理现象,要注意控制光源数量——三个以内的点光源能形成有序散景,过多反而杂乱,试试对焦时微微偏移,让主体和背景形成虚实呼应。
徕卡测光系统需要反向操作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新用户常抱怨徕卡测光"不准",其实是没读懂它的逻辑,中心重点测光会优先考虑画面中央30%区域,就像老式收音机调频——轻微偏移就有明显变化,拍摄逆光人像时,若直接对着人脸测光,背景必然过曝,正确做法是:先对阴影处测光并锁定参数,再构图拍摄,遇到高反差场景,可以对着自己手掌测光(与脸部反光率接近),再增减1档曝光,徕卡的测光需要"翻译",它给你的不是答案,而是需要加工的原始数据。


 月影陪伴孤独
 月影陪伴孤独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