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圈如何控制画面明暗与虚实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拧动镜头上的光圈环时,听到"咔嗒"声就像在调节水龙头——数字越小(如f/1.8),阀门开得越大,光线哗啦啦涌进来,背景虚化得像融化的奶油;调到f/16则变成细水长流,前后景物都紧实得像压缩饼干,但为什么拍夜景时,即使用大光圈也可能出现噪点?因为此时相机像饿极的人,虽然嘴巴张得大(光圈开大),但环境光线太弱(食物稀少),不得不提高ISO(消化速度)导致画质下降。
快门速度是凝固还是拖尾的关键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1/1000秒的快门如同闪电侠按下暂停键,飞溅的水珠会凝固成水晶项链;而1/15秒拍摄瀑布,水流就变成了丝绸,但手持拍摄时,很多人发现即使用1/60秒安全快门,照片依然模糊——这就像试图用发抖的手穿针线,身体微颤被放大,此时要么像练太极拳般稳住呼吸,要么找个栏杆当"第三条腿"支撑。
ISO为何是双刃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提高ISO就像给相机灌浓缩咖啡,在昏暗环境突然精神抖擞,但代价是画面出现类似电视雪花片的噪点,现代相机如同咖啡因耐受者,ISO3200可能仍保持清爽,但十年前的老机器到ISO800就开始"醉醺醺",有个矛盾现象:晴天用低ISO画质纯净,但强光下想用大光圈拍虚化,快门速度可能超过相机上限(比如1/8000秒),这时反而需要加ND滤镜"墨镜"来减光。
白平衡矫正色彩认知偏差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人脑会自动给世界校色,但相机像固执的画家——在钨丝灯下偏要往画布狂涂蓝色颜料,手动设置5500K色温时,晨雾会泛着青灰的寒气;调到7500K,夕照就烧得更艳,有个反直觉现象:阴天用"阴天"预设反而过暖,因为相机以为你要对抗灰色调,就像给感冒的人灌姜汤,有时会矫枉过正。
对焦模式决定画面灵魂落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单次对焦(AF-S)像狙击手,半按快门就锁定目标,但拍迎面而来的孩子会失焦;连续对焦(AF-C)如同猎犬追兔子,可代价是耗电剧增,微距摄影时会出现诡异状况:明明对在花蕊,合焦点却跑到叶脉——这就像用长镊子夹豆子,稍呼吸就前功尽弃,此时不妨改用MF手动对焦,像外科医生般缓慢转动对焦环。


 LavenderMist
 LavenderMist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