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培训班深圳教你掌握曝光三要素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样的场景,别人拍的照片通透有层次,你的却总像蒙了层雾?关键在于光圈、快门、ISO的配合,比如拍摄深圳湾日落时,若想保留云层细节,需缩小光圈至f/8以上;但手持拍摄时快门速度不能低于1/125秒,否则容易模糊,这时就需要适当提高ISO,但注意控制在1600以内避免噪点——这三者就像炒菜时的火候、翻炒速度和调料配比,差一点味道就变了。
摄影培训班深圳解析构图黄金法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在华侨城创意园拍建筑时,是否总觉得画面杂乱?试试三分法:将主体放在网格线交叉点上,但规则是用来打破的——拍摄深圳图书馆的对称结构时,居中构图反而更有冲击力,有个学员曾抱怨:"我按九宫格拍总像在交作业",后来发现把前景的棕榈树斜向延伸进画面,瞬间就有了动感,构图是引导观众视线的手势,不是数学公式。
摄影培训班深圳破解对焦难题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人像时总对焦到鼻尖而不是眼睛?单次对焦适合静态场景,比如在甘坑古镇拍旗袍模特;而拍摄深圳湾公园的海鸥时,连续对焦才是王道,有学员用18-55mm镜头抱怨追焦慢,其实半按快门时先锁定飞行轨迹,就像用筷子夹移动中的虾饺——预判比蛮力更重要,微单用户注意:开启人脸识别后,逆光时可能对焦到发亮的栏杆,这时手动切换对焦点更可靠。
摄影培训班深圳玩转城市光影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在"奇怪时间"拍摄?深圳市民中心的蓝调时刻(日落前后20分钟)能让玻璃幕墙泛出金属质感,有次凌晨四点带学员拍京基100,长曝30秒拍到的朝霞比正午的过曝天空震撼十倍,阴天反而是拍人像的好时机——云层就像巨大的柔光箱,有个外卖小哥学员用这个技巧,在雨棚下拍出了杂志级肖像,关键就在于发现了环境里的天然反光板。
摄影培训班深圳培养镜头语言思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85mm镜头拍人像更"有故事感"?在蛇口渔街用这个焦段拍摄,背景自然虚化突出人物,而24mm广角会把杂乱的海鲜摊都收进画面,但想拍深圳科技园的压迫感时,恰恰需要广角的变形张力,曾有个学员固执地用200mm拍街景,抱怨"怎么拍都像监控录像",直到换成35mm镜头贴近卖荔枝的阿婆,照片立刻有了呼吸感,镜头选择本质是决定你与世界的对话距离。


 WindChimeMelody
 WindChimeMelody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