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决定了画面的情绪基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一场景在清晨和正午拍摄会呈现截然不同的氛围?清晨的斜射光能拉长影子,给建筑物镀上金边,而正午的硬光则会让色彩饱和度骤降,去年拍摄老街时,我刻意等到下午四点,阳光穿过瓦片间隙形成的明暗分割线,让斑驳的墙面突然有了戏剧张力,这时候若开大光圈虚化背景,光斑会像融化的黄油般晕染开来——但要注意,过强的逆光可能让CMOS传感器出现炫光,这时候不妨用遮光罩或者干脆用手挡一下。
构图是视觉的语法规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三分法就像炒菜时的盐,用多了死板,不用又寡淡,在青海湖拍候鸟时,我把鸟群放在右下交叉点,留出左侧水面倒影,结果发现画面失去了动感,后来改用对角线构图,让飞鸟的轨迹像撕开包装纸的折线,瞬间激活了整个画面,有时候打破规则反而更出彩,比如故意把地平线压到画面底部1/5处,让乌云占据大部分空间,这种压迫感反而能强化暴雨前的窒息气氛。
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雕刻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瀑布到底该用1/1000秒冻结水花,还是30秒拍出丝绸效果?这取决于你想讲述什么故事,有次在台风天,我用1/8秒快门拍行道树,模糊的枝叶成了风的具象化表达,但背景广告牌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,这种虚实对比就像咖啡里的奶泡,既保留苦味又带来绵密口感,不过要注意,低于安全快门时,防抖功能也救不了剧烈抖动,这时候就该找个栏杆当临时三脚架。
色彩管理是隐形的情绪开关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冷色调的雪景照片总让人觉得更干净?去年在长白山,我故意把白平衡调到6000K,结果雪地泛蓝的效果让画面温度直降零下,但拍夜市烧烤摊时,偏橙的色温能让油脂反光产生诱人光泽,就像给食物加了层蜂蜜釉,后期调色时别迷信预设,试着单独调整橙色和蓝色通道——这好比化妆时先打底再修容,比直接涂口红效果自然得多。
器材选择是创作的手脚镣铐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用手机拍星空真的不可能吗?去年在光污染四级区,我把手机固定在三脚架上,手动模式曝光30秒,虽然噪点多得像芝麻饼,但银河轮廓依然清晰可见,全画幅相机当然更好,但就像不能用菜刀雕花就否定它的价值,关键是了解设备极限:微距镜头拍人像会有诡异的透视变形,而85mm定焦拍风景又显得束手束脚,这就像非要拿汤勺吃牛排——工具要用对地方。


 心湖泛起涟漪
 心湖泛起涟漪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