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团组织外拍实战训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每周六清晨的湿地公园是社员们的固定战场,老张总扛着三脚架抢占芦苇丛边的机位,他说逆光中的飞鸟翅膀会透出琥珀色,但新手小王拍出来的总是黑乎乎一片,这时候就得搬出"白加黑减"的老规矩——对着天空测光后手动增加两档曝光,这和煮汤时尝一口再补盐是一个道理,去年秋季,我们在这儿蹲守三天才拍到白鹭捕食的瞬间,快门速度必须卡在1/2000秒以上,慢门拍出来的全是模糊残影。
成员轮流主持主题评片会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上个月小李的"菜市场烟火"专题引发激烈争论,她坚持用35mm镜头贴近拍摄,鱼贩子脸上的皱纹里还粘着鳞片,但有人批评构图太满,这种时候就要翻出布列松的照片对比——决定性瞬间到底是靠画面张力还是故事性?我们后来做了实验,同一摊位用85mm镜头退后三米拍,油渍反光反而成了天然反光板,生鲜的腥气仿佛能透过照片钻出来。
器材达人拆解设备玄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有人迷信全画幅才能出好片,直到老陈拿出手机拍的获奖作品,他演示用矿泉水瓶当柔光罩的土法子,比两千块的摄影灯更自然,最精彩的环节是拆解古董胶片机,那台海鸥DF-1的快门声像撕牛皮纸,现代微单反而丢了这种质感,我们测试发现,在正午强光下,十年前的CCD传感器拍红色居然比现在的CMOS更油润,这和技术文档写的完全相反。
跨界联合创作实验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和街舞社合作那次彻底颠覆了我们的认知,本以为要高速连拍定格动作,结果舞者要求用慢门配合他们的"液体流动"新编舞,1/15秒快门速度下,红色绸缎在空气中拖出彗尾般的轨迹,像把银河系拽进了排练厅,后来才知道,他们参考了水墨画的飞白技法,这种跨界的灵感碰撞比任何摄影教程都管用。
暗房技术抢救老照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小吴从老家带来霉斑遍布的结婚照底片时,我们翻出了尘封的放大机,在红光里漂洗照片的过程像熬中药,显影液温度必须控制在20℃±1℃,这和发酵面团对温度的敏感度差不多,最神奇的是用棉签蘸铁氰化钾局部减薄,爷爷中山装上的霉点渐渐消退时,全暗房都在欢呼,这种手工修复的仪式感,是PS里的修复画笔永远替代不了的。


 LavenderMist
 LavenderMist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