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考摄影分数线如何划定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每年都有学生举着相机追问:"到底要考多少分才能上美院?"其实分数线像曝光参数一样充满变数——北京电影学院去年摄影系文化课最低控档线是省一本线的75%,而中国传媒大学则要求专业课排名前30%才有资格拼文化分,这就像拍摄逆光人像,既要保证主体不过曝(文化课达标),又要暗部有细节(专业课突出),建议考生参考近三年目标院校的"曝光补偿值",留出10%的安全冗余。
构图能力比分数更重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太多学生捧着85mm定焦死磕糖水片,却答不出为什么布列松的"决定性瞬间"要倾斜15度,某年国美校考让考生用手机拍"拥挤",有个姑娘蹲在早高峰地铁口两小时,最后交的却是扶手上五根手指的局部特写——这种跳出常规的观察力,比死记硬背400分的合格线管用得多,就像炒菜不能光看火候表,得会尝咸淡。
暗房技术是隐藏加分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大家都在讨论微单追焦性能时,川美去年的考题是"用胶片拍一组校园",有个考生故意让底片轻微漏光,冲洗时用咖啡显影,把图书馆拍得像老电影截图,教授后来透露:"这种对媒介本质的理解,比完美曝光多给了8分。"这就像煮泡面时加个荷包蛋,分不高但能让人记住。
现场应变决定分数上限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去年浙传考场突发暴雨,考官临时改成"拍摄雨中的秩序",有个男生直接把相机包套上塑料袋,拍出雨滴在透明塑料上折射的彩色光斑,这种应变就像足球赛的临门一脚——平时练500次射门,不如关键时刻敢吊个弧线球,考官手里的打分笔,永远会为意料之外的创意多停留3秒。
审美积累是隐形分数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问过中戏考官最遗憾的扣分点,答案是"大量雷同的网红色调",就像十个考生有八个用大光圈虚化拍枯叶,却没人注意到枯叶边缘的虫蛀纹理,建议考前三个月每天"吞"50张大师作品,比死磕镜头锐度有用,毕竟味蕾尝过米其林,自然看不上路边摊的摆盘。


 Star星之耀
 Star星之耀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