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光摄影需要学会观察光线变化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清晨五点架好三脚架时,许多新手会疑惑为什么画面总像蒙着灰纱,其实日出前半小时的"蓝调时刻"最考验耐心——这时天空与地面的光比能达到1:8,相机直出的照片要么天空惨白要么地面死黑,去年在巴丹吉林沙漠拍摄时,我通过渐变灰滤镜压暗天空,同时用RAW格式保留沙丘纹理,后期提亮阴影时才发现沙粒间藏着昨夜露水的反光,这就像煮汤时把握火候,猛火会烧干汤汁,文火才能熬出层次。
构图时要处理好前景的锚点作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在冰岛黑沙滩取景时,有位同行抱怨他的火山岩照片像地质标本图册,问题出在缺少视觉支点:当画面90%都是相似纹理时,观众眼球会像踩在西瓜皮上打滑,后来我们在浪花冲刷的礁石上放了登山包作为比例参照,顿时让200米高的玄武岩柱有了震撼尺度,记住前景物体就像宴席上的凉菜,既要开胃又不能抢主菜风头,枯树桩或蜿蜒小路的占比最好控制在画面1/6以内。
特殊天气反而能制造戏剧性画面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暴雨将至时游客都在收相机,有经验的摄影师却在检查防水套,去年在黄山遇到雷雨,云层像漏勺般透下的光束让西海大峡谷产生了舞台追光效果,这时要用点测光锁定山体亮部,否则相机会被大面积乌云误导,就像炒菜时突然撒把辣椒,这种非常规天气往往能打破糖水片的甜腻感——但切记雷雨天别当避雷针,安全快门速度要比平时快两档。
后期处理要守住风光的本真质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有人把晚霞调成荧光粉,松树P得比电线杆还直,这种过度修饰就像给老茶农灌速溶咖啡,去年处理贡嘎雪山照片时,我发现提升阴影后雪面出现了数码噪点,改用局部画笔配合蒙版才还原出冰晶的颗粒感,真正的难点在于平衡:锐化让岩石更硬朗,但超过70%就会在树叶边缘产生白边;提升饱和度能让秋林更艳,但超过15%蓝天就开始发紫,记住显示器校准仪比预设滤镜靠谱得多。


 Bird飞鸟翔
 Bird飞鸟翔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